《潜伏》采用的是有侧重的两线交错的双线叙事手法。一条线讲述余则成潜伏在天津站,与敌人展开斗智斗勇的周旋,另一条线索讲述余则成与组织安排的游击队长翠平结合的“假夫妻”从陌生尴尬到产生真爱。编剧在这里做了积极的创新尝试,放弃平分笔墨、四平八稳的双线并进,而是两条线此消彼长、互相补充。在一段叙述时间内,明显地只以一条线索为主,在节奏上形成一张一弛,松紧有度,在情感上形成紧张、舒缓,交替表现人物工作和生活中的两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人物生活环境更加完整真实。
这两条线有不同的性质,潜伏线中余则成与敌人进行着你死我活的较量,佛龛,感情线中余则成和翠平两个素不相识、思想、生活上有着巨大差异的两个人要假扮夫妻。正是取决于两条线索性质的不同,电视剧中采用的叙述方式也全然不同。事业线采取了典型正剧的写法,感情线则充分借鉴了言情剧、家庭剧和喜剧的手法。这两条线索的一庄一谐,相得益彰地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两条线索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给观众带来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余则成与敌人斗争的线索紧张、刺激,充满危险,情绪强度强;相比之下,余则成与翠平的感情线突出两人性格差异和情感发展、变化,情绪强度相对弱,较为缓和。两条线索的交错也完成了节奏的确立和情绪的营造。
在此,笔者想要着重论述感情线索中的喜剧元素。无论是编剧自发自觉地想要在谍战剧中实验性地加入喜剧元素,增加影片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还是基于对观众心理的准确敏感把握,从收视反馈看这都是无比高明的一着妙棋。
由主人公身份、地位、经历的差异而引发的误会是最自然、最真实、最有效果的喜剧动机,这点历史上无数经典的影视作品已经进行了探索和总结。比如《风月俏佳人》、《窈窕绅士》、《诺丁山》等等,都是地位相差悬殊男女主角,由最初的欢喜冤家到最后的佳偶良伴,中间过程中的种种误会、距离令人发笑的同时也抽丝剥茧的让观众与主人公的视角缝合,更全面地了解对方。最后通过这种误会的消解和距离的跨越,两个人真正跨越了阶级、出身、身份产生灵魂和人性上的共鸣。
翠平和老余要假扮夫妻,并且骗过隔壁安插的眼线,必须要经历的一关就是夫妻生活。老实本分并且心中对左蓝恋恋不忘的余则成大大咧咧、一心只想完成组织任务的翠平达成一致,两人一到晚上睡觉的时间就摇床腿。
之前的影视作品对革命夫妻的夫妻生活总是避而不谈或者讳莫如深,不是无视就是戏说,但是《潜伏》第一次正面这个矛盾,给出了革命夫妻的一种生活可能的剖面。翠平和老余的的方案让人忍俊不禁,一开始就给这对欢喜冤家的相处模式奠定了一个荒唐、滑稽、随意、暂时的基调。伴着震耳欲聋,令人浮想联翩的摇床声,是两人默默无语,同床异梦,机械地摇着床铺的画面,这样的视听传达胜过千言万语。编剧聪明地将感情线索的起点放低,之后观众很容易被老余和翠平感情上哪怕一点点的进步而感动。
为了怕敌人怀疑,老余每晚都要摇床,翠平郁闷的说:“还用天天摇啊,那边的会计是个光棍,受的了吗?天天摇,觉得你本事大啊。”余则成说:“看来你很懂啊。”翠平说:“没见过配人,还没见过配牲口啊。”
一段短短的对话交代了两人关系的进展,翠平已经有点熟悉老余,不再陌生和害怕,甚至感跟他叫板,跟他开玩笑,挖苦他,而余则成看到翠平也并非朽木不可雕,觉得似乎两人也不是不可融合。但是翠平的一句配牲口,又一次将余则成从美好的愿望拉回到残酷的现实,翠平还是那个挖地雷、送鸡毛信的乡村游击队长。
在感情线中这样的对白和行动不胜枚举,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喜剧桥段不再仅仅表现两人相处的窘迫,而是逐渐透露温情和爱意。比如余则成让翠平送出茶叶筒里的情报,知道翠平不识字,于是画了一幅画。翠平最终看懂了余则成的留言,这种心有灵犀的快乐让她无比幸福。两人的关系就是在这样温情又富有生活情趣的打闹和玩笑中情好日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