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鼓,这种鼓的主体为烧制的陶器,与古籍《礼记》中记载的“土鼓”和现代壮族人使用的陶鼓的形状和作用都很相似。现存的长鼓长约50公分,重约十斤,圆形,腰部中空而狭小,两个口子一头大,一头小,均以牛皮连绒毛蒙盖,大的一头中空如?,口子约20公分,敲击时,声音洪亮悠长而低沉,发音如“碰”,小的一头口子约10公分,声音短促而清晰,发音如“匹”,所以土人又把长鼓叫做“匹碰”或“大匹碰”。乐人用带子连接两头的扣子,跨在胸前,手持皮板敲击大口,以手掌敲击小口。长鼓主要起到渲染气氛和协和节拍、声调的作用。长鼓出自宗庙,在《十八学士》流传的化州、吴川两市乡间的祭祀活动中,现在还会出现这种长鼓,乐人、乐声和场面庄严肃穆,与《风云会》有相同的风格,对人的心理有较大影响。演奏者多为老艺人,敲击时神态安详,垂目低眉。
2.胡琴,现有的胡琴为手工制作,主轴短,木制,长约60公分,为常见高胡主轴的三分之二左右,音筒各面均为木制,以牛筋为直弦,以马尾毛为弓弦,定弦为“士工”弦(即63线)。胡琴的乐音雄浑低沉,有苍凉之感。持胡琴演奏的,一般也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3.摇盅,实为饮宴时用的酒盅。表演《十八学士》时,一位年轻宫妆女子左右手各执一对,下面的盅正直,口子朝上,上面的盅斜向,盅口朝下,舞蹈时手指放松摇动,两盅碰击而发出乐音。“摇盅”这个词,在《十八学士》中是名词,有两个意义:一是所摇的“盅”,二是“摇盅”技艺。
4.击碟,与“摇盅”性质相似,女子左手持一只碟子,右手持一双筷子,也都是宴席上的用品,碟子一般是瓷质,筷子最好是象牙筷。舞蹈时,舞者以右手的筷子敲击左手的瓷碟,主要用来敲击节拍协舞。碟子质地好而舞者手上功夫好的,也可以敲击出清晰好听的声音来。和“摇盅”一样,“击碟”也是名词,也有两个含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