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当代建筑――王澍的返璞归真

  说到王澍,他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为一体,产生一种凸显儒雅之风的中国当代建筑风格,一种新的现代中式韵味而自成一派。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自然开放的建筑群、建筑形态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将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诗意与审美融入建筑当中。从大环境中解读,源于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 “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这三个要素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表现,自成一种现代中式审美性建筑风格(如图1所示)。

  1.天人合一之建筑形态

  从建筑形态设计上来看,标志性“天人合一”的山脊形强有力的冲击眼球,用大尺度的手法,在天地这个大空间中形成以“人”为核心的生活空间,不仅仅表现出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状态,还将其再现到实际的生活空间中,形神兼备。从建筑本身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以及与人、环境形成的体量对比关系,充分体现出建筑尺度本身的力量以及对空间的占有,整体呈现出人生活在天地这个大空间中的状态。

  其次是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意象表达,尤其是吴冠中的水墨画和王澍的建筑在传统文化美学的层面上是有相同之处的。水墨的黑白形式单色调刚好与王澍的建筑整体色调相呼应,体现一种单纯和朴实。选择循环利用废弃的传统建筑材料,既节省资源又环保,同时在建筑视觉上的色调统一在传统建筑的黑白灰中,建筑肌理的构成非常具有形式感,同时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构成体现出江南水乡的意境。

  2.寄情山水之建筑绿植

  在细节处理上,王澍运用现代几何元素进行随机的大小变化,在建筑界面上呈现出大大小小的窗格,将传统窗格的意境与现代采光性极强的窗两者融合,从简单中体现出丰富性。在处理建筑与绿植的手法上,运用攀爬类植物将建筑“生命化”,使建筑与绿植合二为一,使两者处于协调共生的状态,同时建筑偏于文化的稳重感,而绿植显示一种自然的随意性,在时间上形成四季变化,两者共同形成时间与空间上的视觉。

  将传统建筑虚实结合的处理手法运用到建筑大空间中,建筑本身做了夸大处理,还充分利用了环境的关系,将绿植依附于建筑表面,建立两者时间的联系,将环境弱化使建筑向周围扩张,形成了突破于建筑本省的视野空间以及心理空间,这种形式感给人们潜在的视觉、心理感受、甚至以静为动的运动感,它让人所感受的心理空间超出了客观存在的建筑本身的立体空间。

  3.崇尚隐逸之建筑空间

  对于传统建筑来说,它的存在都会与周边的环境产生关系,没有严格的限定室内外的空间划分。所以象山校区的建筑中并不拘泥形式和表象,所有的建筑都不是方正闭合的单一空间,面向山的一面彻底打开,形成一个半开放式空间,类似于传统建筑空间――天井的格局,但区别于它的围合状态,处于一种半包围式结构。有所收敛的同时又具有开放性,体现不同于现在的一种中间过渡状态,同时也是对于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打破中国传统合院的建筑手法,巧妙地将传统隐逸的格调体现出来。

  王澍通过建筑表面曲折的楼梯引申隐逸的思想,从建筑一侧的立面转到另一面,上下楼层空间的互通性和流动性很强,大胆地打破建筑立面的单个空间,满足于功能的同时将传统文化中曲径通幽的隐逸意境直观地再现出来。

为您推荐

东西方建筑文化大背景

  1.历史起源的相似性   追溯到东西方人类起源的时期,先民们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衍生出建筑的雏形,建筑材料取材于自然。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构木为巢”的“巢居”和“穴而处”的“穴居”记载,古罗马建筑师..

东方当代建筑――王澍的返璞归真

  说到王澍,他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为一体,产生一种凸显儒雅之风的中国当代建筑风格,一种新的现代中式韵味而自成一派。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自然开放的建筑群、建筑形态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

汉代建筑思想和风格对当今建筑的启示

  首先,阙的现代妙用能够给现代建筑增添不少亮色。尽管对于现代寸土寸金的社会来说,孤立地树立一个阙是很突兀的,但是人们可以进行必要的改造,创造出适应现代人的阙;其次,木质结构的外衣是为现代结构增光不少的绝妙主意。..

汉代建筑的思想基础

汉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汉代建筑的特点十分鲜明,主要体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   首先,讲求对称,布局一定沿着一条中轴线左右对称。中国古代审美观念中,杂乱无序并不为中国人所喜,由于中国人喜欢秩序、整齐,所以在建筑理念上也就有这方面的直..

建筑投影艺术在设计美学中的价值体现

  建筑作为城市外部环境中的一部分,建筑投影艺术不仅改变了城市建筑的形态,而且丰富了城市外部环境的形式语言,建筑投影艺术是一项技术与艺术有机统一的艺术创造活动,具有形式美、技术美和功能美的审美特征。   (一)形..

建筑投影艺术对设计美学推动意义

  建筑投影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下,不仅具有设计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推动了设计美学的发展,具体有三点:(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因此,人的审美活动也是源于美学的设计美学的研究范畴。在新媒体时代下,大众的审美形态也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