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对艺术的理解,就成了对艺术符号的象征含义和文化意义的解读,这是现代艺术人类学的焦点问题”[15]的话,那么“文化人类学着眼于从习俗出发,来探讨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的文化特征及其含义。以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建筑也是人类习俗的一种具象形式,建筑的进化昭示着习俗的演变。”[12]这用于说明环艺设计,其理由并不相隔,因为环境也隐含着作为族群文化组成部分的习俗,环境艺术也是表达人类习俗的重要形式。人类习俗在结构人类学看来,它有着一种先验的无意识结构,要通过结构模式才能认识,而这种结构模式往往能形成一定的文化符号。场所精神作为环境的灵魂,它自身包孕着人类习俗,并常常以一种符号化方式渗透到环境空间艺术之中,成为环境艺术的象征含义所在。当然这种符号化渗透并不仅仅表现在具体环境物品的造型形式上,它还体现在空间形态、环境气氛上。如果具体环境物品的造型形式需要视觉观看就能领悟的话,那么对空间形态、环境气氛而言就需要人切身的身体体验才能感悟得到,它主要不是通过视觉,而是通过身体触觉(包括听、嗅、冷热感以及触感等)来体验空间,形成身体感觉和记忆,从而实现人对环境空间的意义的理解。如此一来,在环艺设计中,将习俗具体符号化为环境空间,能够使环境空间成为具有一定意涵的文化符号,成为具有含义的文化空间。
如何使一定的习俗符号化为环境空间的意义,使社会习俗转化为有意义的环境艺术形态,形成所谓的文化符号。首先是需要对一定区域的场所精神要有所了解,这里就必须借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亲自考察、体验具体的环境空间,取得第一手资料。除了对环境的空间形态、建筑样式、地理面貌等作详细考察外,还要对该区域的社会习俗、族群文化作考察,如聚居模式、城市所有重要的仪式化活动,如节日、庆典、聚会等场所特征及其氛围,并且熟悉它们是如何与环境的空间形态交织在一起的。其次,将环境空间看作是社会交际系统,以人的各种行为的组织形态来类比、建构环境空间,并从社会习俗而不是功能出发来秩序化环境空间,因为仪式化能造成一定的符号化空间秩序和态势。如“在节日、庆典等典型的仪式活动中,由于迎合仪式化行为的需要,而使建筑空间具有了态势,习俗行为的轨迹决定了含义空间的形成。”[12]此外,对于具有社会习俗内涵的传统视觉图像、符号、造型?邮揭惨?作系统的收集,因为这些视觉图像、符号能以艺术化的方式转化为环境中的具体物品与设施的造型或装饰,它能营造出富有意味的环境气氛,使之在新环境中延续习俗文化的意涵。
从文化符号来观照环境艺术设计,它使设计的视野不再停留于流行的商业模式上,而是切实地关注人们生活中的社会习俗、族群文化,以及由之带来地域文化。从生活中寻找设计灵感、素材,将它们转化为设计的资源,这也彰显出环境艺术设计中人类学潜质的巨大魅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