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场所精神

  族群是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开始使用,用来描述西方社会中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7]如果从定义上界定,它的说法较为芜杂,如“在学术界比较常用的是马克斯?韦伯的定义:‘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的共同记忆,面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这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8]而在徐杰舜看来,“所谓族群,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认同而自觉为我的一种社会实体。这个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的认同;二是要对他‘自觉为我’;三是一个社会实体。”[8]民族学家吴泽霖在《人类学词典》中则认为,族群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它可以用来指社会阶级、都市和工业社会中的种族群体或少数民族群体,也可以用来区分土着居民中的不同文化和社会集团。族群概念就这样综合了社会标准和文化标准。[9]从上述的各种族群的界定中,不难看出族群的重要标志是对共同文化的认同,并且表征为个体的自我认同意识,从而将民众维系为一个群体,故而也可以说“族群一词的本质含义主要是指以现实利益为基础、以共同文化为边界的人们群体”[7]。族群文化作为一定区域中民众生活的文化形态,是具体生活空间中的存在,它必将渗透到一定的环境之中,成为环境场所精神建构的重要元素,也是设计时不可回避的因素。

  场所精神是环境的灵魂,对环艺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场所与空间概念很接近,“从经验上讲,空间的意义通常是与场所的意义覆盖和交合的。”[10]场所是生活发生的空间,它由花鸟虫鱼、街道住宅等物质的形态组成。而场所精神则是人通过定向和认同,所能领悟到的意义,这意义不是别的,它是环境特征集中和概括化的体现,在舒尔兹看来就是一个地方特殊的文化性格,一种环境性格。“环境性格决定了地域文化的可识别性,具有恒常性和格式塔(完形)性质。自古以来,环境性格就被作为场所精神来识别。因而一切文化的决定性因素就在于其场所精神。这样我们似可以看到,‘生活世界’、环境性格和场所精神这些概念是同一性的,都是为了表达一种具有时空和人文限定性的生态环境观。”[11]这表明场所是人和环境组成的整体,同时也说明了场所是“人”化的环境,是民众的文化生活赋予了场所的“文化”意义。文化的层面是多样的,但族群文化却是最为鲜活,也是一个环境最为直接面对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族群文化以共同的文化认同建构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这也使得它成为场所精神的内核。民众对场所精神的认同和适应就是确认自己属于某一地方,而只有基于族群文化的场所精神往往能迅疾得到民众的认同,并使该场所成为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于是面对环境,设计的核心就是要抓住场所精神,挖掘生活于斯的族群文化,以环境空间艺术的方式将场所精神形象化出来。如果抽象掉环境所蕴涵的族群文化内核,简单地将环境几何化、理性化为各种柏拉图体,必将导致场所精神的消失,最终使设计的环境丧失掉宜人性,降低人居环境品质。

  场所精神的丧失与其现代性的发展,技术理性的膨胀是有关系的。“现代建筑作为工业文明的象征之一,却有着其负面后果:首先就是所谓‘时代压倒地域’…… 人对于城市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被大大地削弱了。此即所谓‘场所失落’、‘含义危机’,以及‘性格’与‘象征’的消失。”[12]尤其在20世?o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日益加速的社会转型,大量的环境建设面临着文化身份缺失的巨大危机,它的直接后果就是漠视地域族群文化,环境的场所精神的丧失,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广场景观设计。遍及南北的广场建设热潮,几乎一个模样,只是规模大小之异,广场处处以面积大、大草坪为美,到处满铺刨光花岗岩,全然不顾人的安全。城市广场的艺术化多是停留在图案化和形式化,既无场所性和地方特色,极少顾及一个区域的族群文化,又造成城市形象的污染,几乎演变成一场商业化的城市美化运动。这种“千城一面”漠视族群文化,缺乏场所精神的广场设计,带来的只能是各种环境空间的同质化、单一化问题,使环境空间丧失了文化“神韵”。因此环艺设计有必要找回以族群文化为基质的场所精神,才能创作出民众可以生活其间的人居环境,实质上这也是文化人类学的立场,因为人类学最关心的就是文化问题。人类学在文化价值观上是持普同论和文化相对论的,对环艺设计而言,这种人类学的立场是很有启示意义的。普同论赞同所有人群都是平等的,而“文化相对论对各种不同文化的价值的肯定,体现出人类学平等的种族观。”[13]各种不同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它们是不同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文化形态,也是不同民族自身独特历史的产物。发掘环境的族群文化就是在尊重一个环境的“神灵”,就是在践履一种人类学的文化实践。在这方面,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倡导的“天-地-人-神”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值得一书的。他的“天地”就是自然,“神”是对场所精神的认同与归属,最后归结到人之上。因此他主张“设计尊重自然,使人在谋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保护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完整性;设计尊重人,包括作为一个生物的人的需要、作为文化人的认同和文化身份;设计关怀人类的精神需求,关怀个人、家庭和社会群体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和寄托。”[14]从俞孔坚的设计理念中,可以感悟到其中潜藏的人类学气质,因为他指出了和谐的环境是要尊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使他们通过环境获得对族群文化的认同,并对这片土地产生真正的归属感。如今,我国城镇化的中的进程中要求“记得住乡愁”,这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呼吁。“乡愁”是一种心灵景观,也是许多游子对“正在变得陌生的故乡”的失落心态。对许多异地漂泊的游子来说“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是目前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目前环艺设计要着重研究的问题。

为您推荐

现代环境艺术与色彩设计

  在环境中,色彩可以给人们营造出舒适感,充满情趣、和谐舒适的生存环境得益于对色彩的运用与设计。环境设计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但指建筑设计还包括规划设计以及雕塑、壁画等的设计,其中建筑设计是环境设计的主角。无论是..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形态上的应用   形态,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对国家和民族的审美意识进行表达,在艺术造型中通过几何以及有机的对符号的线条和色彩等等进行处理,加上一定特殊的含义,来表达一定的地域文化。   1、色彩。在不同的地..

环境艺术的色彩需求

  环境艺术被称为是“会说话的眼睛”,它直接体现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活品味。通过关注人的需要,环境艺术可以调节人的心理,安慰人的精神。特定的环境引导着人们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

色彩体现在不同社会环境中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艺术设计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我国文化的载体,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更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沉淀。它包括图腾、书法、汉字、绘画、剪纸、刺绣等等。传统文化符号所具有的多样丰富性以及民族乡,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视觉元素,更帮助我们..

女中音的形成和歌唱艺术的发展

  (一)19 世纪女中音的发展   19 世纪女中音的确立,是以历史性地涌现出一批新型女中音歌唱家为前提的。她们以高超的声乐技艺与高度文化修养、卓越的表演能力,展示了女中音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女中音形成时期的主要..

想象是琵琶表演艺术不可缺少的途径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而且也能够对未感知的事物产生联想。演奏者在音乐创造活动中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但是,所有的想象最终都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