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笛艺术在五十年代才真正地发展起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此之前竹笛都作为伴奏乐器使用,也因此获得了很多名称,如绑剧中的梆笛等。戏曲的文化是笛子艺术的根本源泉,在笛子独奏艺术发展起来之前竹笛演奏者多是在戏曲乐队中,他们演奏的大多是伴曲音乐并非独奏音乐。
昆曲的笛师是为唱托腔保调,武戏以作打翻为主,鼓师则是为他的翻打量身定制节奏。所以在表演中名角儿无论唱,念,作,打,他的笛师、鼓师必须心中有数,因为他们的演奏需要贯穿整个演唱过程。只有平时曲不离口,才能台上珠联璧合,天衣无缝。过去京剧名角儿都有自己的“御用”琴师、笛师,一位资深的昆曲笛师在台上可以连续演奏几个小时而不休息。
昆曲伴奏对于主笛演奏者的要求甚是严格。昆曲笛子演奏家讲求背戏,要求主笛演奏者能够把一出出完整的戏全部都给背出来,在演出伴奏时都是脱稿演奏,把注意力集中台上演员身上。演员的唱腔是全剧的重要组成部分,笛师严丝合缝,珠联璧合地配合演员的唱腔,使观众身心愉悦,演员的成功表演这里有笛师的一半功劳。我的体会是:旦角儿的唱腔是一只大鸟在飞翔,昆笛的伴奏是一只小鸟围绕着大鸟的上下左右紧密托扶着,大鸟使用嗓音歌唱,小鸟则用笛声应合,音质音色要完全一致,才能珠联璧合,天衣无缝。专业剧团里的笛师大都横竖全能,六场通透,但初学艺时必须先学拍曲,再学南弦等乐器,司笛是以后的事,还要学习武场里的小锣,铙钹,大锣等铜响器,司鼓是有了全部基础才能触及的。就文场司笛来讲,拍曲学唱是学艺的首要,只有曲不离口,锣鼓经常念,才能做到心里有谱。现在的青年笛师绝大部分不会背谱吹笛,不管清唱彩唱一律看谱,过去戏班里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笛师必须会说唱腔,鼓师必须会说身段。所谓大师级的昆笛艺术家,必有一个完美的乐队在支撑。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