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世纪60年代:涂鸦兴起的文化与时代背景。涂鸦潮流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费城,但其作为一种亚文化迅速发展则始于七十年代的纽约布朗克斯区。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各地区贫富差距较大,二战后大批非洲裔和拉丁裔移民搬入布朗克斯区,因此该地区作为繁华纽约影子下的“边缘地带”,主流文化也难以得到适应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破败简陋的生活环境成为了当地少年偏好反叛文化的铺垫,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创作涂鸦的空间。
涂鸦最初以签名式涂鸦出现在城市街墙和纽约地铁里,但这种大胆宣扬自身身份的作品却往往是匿名的。此时的涂鸦行为已具有了明确的初衷:身份不明的涂鸦者以夸张的方式在城市中展示个性签名,而实际上又恰巧彰显了涂鸦者的真实身份。“这种个性化名字的呈现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必然会与作者的身份及其地位联系起来,这也是一种在亚文化范围内发展起来的视觉化运动。[1]”此时的涂鸦运动仅限于圈内人士的交流沟通,尚未与公众建立连接。
2.20世纪80年代:后涂鸦艺术。对于涂鸦的大量出现,城市居民往往抱有不同的态度,但随着涂鸦者对涂鸦形式及寓意的追求以及涂鸦工具的正规化,涂鸦文化开始获得了社会普通人群的关注与尊重。城市涂鸦由于其大尺寸、丰富夺目的色彩及反叛性的内容很快就在其他地区开始传播蔓延,而正是由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触,涂鸦不再局限于它最初所具备的地域性特征和风格。一些涂鸦者为了想要展现更多的想法和意义,让涂鸦能够更和谐地融入城市公共场所,他们开始寻找全新的视觉表达方式,由此街头涂鸦逐渐演变为后涂鸦艺术。
后涂鸦艺术并非是对传统涂鸦的颠覆,而是秉持着涂鸦文化的精神与态度来发掘更多在城市中可行的艺术表现方式。涂鸦艺术家们认为涂鸦理应作为一门城市公众艺术而存在,因此西方涂鸦开始跳脱对字母的限制而偏向于抽象的图形与符号,艺术家们也开始使用更正规的艺术技巧来进行创作。这种风格与形式上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革新了视觉传递的方式。涂鸦艺术家企图透过具有标志性的形象特征来宣告信息,某些时候这种行为是带有政治意图的,而这恰巧符合了涂鸦的本质精神――“反叛性”的宣扬与表达。如街头艺术家班克斯的涂鸦风格以幽默、反独裁为主,他擅长用夸张的手法绘制不实际的场景,作品通常传递宣扬和平的信息。如图1中,班克斯将士兵与小女孩的形象倒置而达到讽刺战争的意味与警示作用。
图1 无题 作者:班克斯
图片来源:《涂鸦与街头艺术》
以此看来,后涂鸦艺术逐渐发展为向公众传递社会信息的平台,在用诙谐易懂的绘画内容表达艺术家个性的同时又不断涉及当代社会话题,真正建立起了与公众、社会的交流关系。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