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的超语言学观从生活话语的角度分析了日常话语的特点,话语的意识形态性、对话性和情态性等特点都是他在特定的前工业时代对话语的认识。话语的性质从未发生变化,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在使用话语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工具,新方式,这就使话语在交际时充当的角色和自身特点有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新事物的启发下越来越明显,影响越来越大。萧净宇说:“网络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模式、社会生活和交往方式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的认知方式更多地由主客体对立式变为主体间式。从而人类的交往有了更鲜明的`对话性'特征。”[2]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对话语的影响引导我们继续去探究新形势下话语的特点,及其这种特点对艺术话语及艺术思维的潜在影响。
巴赫金在《生活话语与艺术话语》中,分析了语境对于话语的影响,巴赫金所研究的话语产生于自然口语语境中,用自然话语的特点来分析以文字为代表的艺术话语的特点。新技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自然话语产生的语境,话语受到引导产生了新的趋势,新时代话语通过口头、文字和以技术为代表的电话、电台和网络等媒介共同存在。不同的话语交流方式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形式,利用着不同的时空偏向和语境偏向,时空并没有改变,人类只是通过媒介克服了时空的局限,改变了自己对时空的看法。我们对外界的认识与我们跟外界的交流方式和交流效率相关联,仅仅从时空观念来看,纯口语交际时代,我们对外界的认识是非常完整的,时空很难超越,因为交流被局限在非常狭窄和短暂的区域。但是文字的出现打破了时空上的语境限制,让话语和语境分离,话语完整的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并且完全与语境失去联系。人们开始关注话语在历史上的影响,儒家三立中的立言就是力求以文字的形式保存思想,使思想像真理一样流于后人,但是文字自身的局限使它在交流上存在固定性和缓慢性。所以以文字为媒介的话语得到的回应比较缓慢,话语的对话性、表情性、完成性和针对性相对减弱,因为话语在这里的存在形式看起来是句子。
以网络的出现为代表的音频、视频和文字交流形式使声音、话语和文字得到即时传播,依靠技术,话语在最大程度上模仿了口语交际时代的语境,它企图获得完整的交流空间和及时的回应。虚拟的网络制造出无限的空间感觉,但是模仿与原事物是有差异的,技术模仿使我们更加关注“视角问题”,空间是多元的,当我们把摄像头固定在某一点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某一个面,而其他的面无法通过移动来获得。巴赫金在其《教育小说问题的提出》中指出,“我们更加具体而专门的主题是――小说中成长着的人物形象”[3]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关注时间和空间以及在这之中存在的人,必须关注小说是怎样把那些己经成为历史的故事与人物转化成为作家自己的故事。在创作中,作者对故事的把握依赖客观的和真实的时空,然而技术时代作者的“视角”常常是多元的,不确定的,作者的创造性和艺术虚构能力常常体现在如何把握和利用视角,空间和时间的破碎感常常体现在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艺术――电影,相较与传统的舞台艺术,电影是视角变化最快,画面拼接最多的艺术,它超越了自然意义上我们对眼睛的使用,使空间变得多元,超乎想象的完整,在技术的支持下,人类的想象发挥到最大空间。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