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间艺术丰富的视觉表征适于“活态传承”
民间艺术具有丰富的视觉表征,例如平面类的年画、剪纸、皮影,立体类的面人、玩偶,综合类的地方戏等,这些样态只有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才能流传下来。比如第一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中共130人,项目名称包括麻纸制作技艺、黄河澄泥砚、汴京灯笼张、北宋官瓷烧制技艺等等,符合受众的生活审美与需求,因而也就使活态视觉表征在此时得到了创新。
(二)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可以有效地扩大传承规模
民间艺术的传承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新媒体时代,民间艺术的视觉表征势必会打上新媒体的烙印,衍生出新的技艺与传播手段,而这时的传承也势必会加入新媒体的元素,使传承的技艺的样式增添了以往所不曾有的新元素,因此丰富、壮大了传承规模,也是传承之后的视觉表征再次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呈现出新元素。
(三)民间美术涉及的多学科特色为“活态传承”提供了条件
民间美术的研究涉及多学科,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民艺学界已将研究重点从固态文本研究转向活态语境研究,注重民间美术与历史传统、传承主体、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在民间美术的传承中不断积攒实践智慧,从活态多维的角度考虑问题。活态性理论研究最典型的是民族志,将对象放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中观察其视觉表征的合理性,如靳之林的《生命之树》,乔晓光的《沿着河走―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手记》等等,这些研究着作摒弃了以往艰涩的研究理论,通篇充满了生活质感。这种民族志式的观照形式应成为以后理论研究的重心,对活态视觉表征的实践提供了人文视野及智慧参照。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