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正义的哲学思想

  (一)“养浩然之气”的哲学精神

  孟子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于充沛的情感中蕴藏着吞吐天地的阳刚之气,这与其哲学思想主张有极紧密的关联。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一说,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都是善良的,而道德的逐步沦丧,是因为受到了后天社会现实生活中不良风气的熏染和侵蚀。所以,他不仅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人生价值观,而且十分注重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孟子讲:“我善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养气是按照人的天赋本心,通过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仁义道德修养,逐渐升华出一种阳刚阔达,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气。所谓气势,即以气壮势,有了这种浩然正气便可以“说大人,而藐之”(《尽心上》)无视物质贪欲,在精神上压倒权贵,体现在文章中则是充盈壮美,词锋犀利,气势如虹。正如苏辙所讲:“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3]如在开篇第一章《梁惠王上》中,梁惠王对孟子问道:“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毫不客气,马上反驳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然后一鼓作气地发问,倘若臣子和民众都只讲利益不讲仁义,那么必然会邦乱君亡。这一段文字气势磅礴,环环相扣,使得梁惠王无言以对。这样精彩的例子在《孟子》中比比皆是。

  宋人苏洵说:“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f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苏洵用“其锋不可犯”这寥寥五字,生动地描绘出了孟子散文磅礴气势的特点。更为难得的是,他更清楚地认识到“语约而意尽”是构成其磅礴文风的关键。所谓“语约而意尽”,即指孟子散文内容充实,具有深厚的内容涵量,而这正是由孟子的美学主张所决定的。

  (二)“充实之为美”的美学主张

  孟子在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方面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哲学主张,即以“气”充实自我。这就决定了其美学观念也离不开“充实”二字。孟子在《尽心上》中讲:“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焦循解释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4]。 所谓“充实”,是指通过个体主观自觉地努力,将其固有的善良本性“扩而充之”,使之贯注满盈于人体之中。“充实”之所以能成为美,是由于人内在的充实能够使外在的形体“生色”,给人以美感。这虽是从人性品德的角度进行的审美评价,但是由于孟子将“充实”作为美学标准,并且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这一美学主张,这就构成了孟子散文的显着特点:写实精神。

  这种具有“写实精神”的实例在《孟子》中比比皆是,如他在《梁惠王上》中直斥残暴的统治者“率兽而食人”;在《离娄上》中将悍然发动不义战争的君主称为“率土地而食人肉”等等,语约而义丰,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

  尽管孟子散文内容充实、意蕴深刻,但和其阳刚浩然之气交融与一体,若有不慎,很容易造成粗直拙刚的论述风格。而孟子恰恰是位语言论战方面的大师,他的散文中灵活地运用各种逻辑分析技巧,使论辩话语义正言辞,无可反击,又不失学者风范。

为您推荐

安格尔的艺术思想

  安格尔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经常运用把古典美的法则,致力于达到“古典美”与“自然美”。统一协调。他以传统法则为起点,对线的轮廓表现方面进行突破,改变了以往艺术家对线的认识,使线条涵盖了更多来自情感方面的因素。另..

陶瓷书法传播传统文化思想

  书法艺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具底蕴和张力。一方面,书法以汉字结构为最高的造型依据,另一方面,书法以文学内容为框架,通过“书意”对文学内容的“诗意”表达,本身就是文词与书意事例的二度创作。传统书法的诞生、传承和..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

  医院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来实施的,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其工作过程中应当树立良好的形象,在与医院员工沟通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感召力,实现以理服人,并用自身的行为来引导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

儒家仁爱思想在张大千人生经历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中爱国与气节在张大千人生经历与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爱国和气节是传统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儒家思想非常重视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并且提出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保全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例如《礼记》里提到的“天下为公”,孔子提出的“杀身成仁”,孟子提出的“舍..

儒家思想中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在张大千人生经历与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传统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志向,把树立远大理想和志向作为激励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如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立志后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有勤奋刻苦的实干精神,儒家思想中有着丰富的激励..

玛莎作品中自由主义的舞蹈思想

  (一)独特的身体属性体现出自由的向往   笔者认为,在玛莎舞蹈状态中的身体从来没有真正放松过,只是通过一种躯干、腹部的痉挛来加强肌肉的结构,那所谓的放松只是一种内心充盈且外部夸张而已。玛莎作品中舞者的身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