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丰富的类型。黑衣壮山歌是一个丰富的系统,包含多种类型,如“论”、“诗敏”、“尼的呀”等多个种类,不同的种类在演唱形式、音乐风格等方面均有不同,带给人们多元化的审美感受。如“论”,这是黑衣壮民歌中的单声部类型,主要流传于那坡、大新、防城等地,属于高腔山歌,所以也被称为是“过山腔”,以男女对唱为主。在男女对唱中,有一种黑衣壮民歌中特有的对仗形式,即演唱内容的对仗,如男唱天、女唱地;男唱山,女唱水;男唱哥哥,女唱妹妹等。男声多用真声和假声的结合,被称为“阴阳嗓”,而女声则多用假声。在群山之间,男女歌手纵情歌唱,往往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只有一阵阵动人的歌声在山谷中回荡。又如“诗敏”,这是黑衣壮最具有代表性的多声部民歌形式,主要流传于那坡县。与“论”不同的是,“诗敏”多采用五声商调式,速度较慢,曲调舒缓而悠扬,歌词多为七言四句歌,并伴有大量的衬词。在具体的演唱中,男女两个声部始终保持着同调式而不同音高的关系,猛然听上去似乎感觉有些混乱,但是仔细听过之后,就会获得一种错落有致之感。“尼的呀”被誉为是黑衣壮山歌的名片,因为采用了合唱的形式,所以能够充分体现出黑衣壮人民热情、质朴的性格,同时因为歌曲的可塑性较强,所以可以融入一些现代音乐元素。2000年初,由20多个黑衣壮姑娘和小伙组成的“尼的呀”合唱团,凭借《山歌年年唱春光》一曲,一举获得了全国群众歌咏比赛一等奖,并走出了国门,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成为了黑衣壮山歌中最响亮的品牌。
(二)鲜明的风格。黑衣壮山歌之所以能够受到普遍的欢迎,就是因为其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能够带给人们以全新的审美体验。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地域性。地域环境对于民歌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比如中国北方的民歌,多是粗犷和豪放的,旋律多大跳和小跳;南方的民歌则细腻委婉,旋律以级进为主。黑衣壮族群生活于群山之中,地域环境较为特殊,如果对该环境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在聆听黑衣壮山歌时,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满眼是翠绿的高山和树木,一条弯弯的山路直通到大山的深处,苍鹰在陡峭嶙峋的山岩上盘旋,人们就坐在梯田上、火塘边,静静聆听着这天籁之音。其次是生活性。民歌诞生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动中,所以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黑衣壮民歌也不例外,通过黑衣壮民歌,能够对该族群的生活有全面的了解和感悟。而且其并不是对生活简单直白的描述,而是多采用比喻、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段,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艺术再现,所以是超越生活、高于生活的。如“画眉飞进油茶林,山山都是唱歌人;挑着箩筐进山坳,装满茶果装满情”。以物喻人,形象鲜明;以物说理,通俗易懂,给人以自然和亲切之感。
(三)独特的形式。虽然黑衣壮民歌十分丰富,但是在表现形式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乐律形态上,黑衣壮民歌多采用五音列构,多数曲调都在相邻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