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母语为背景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始终追求词曲相合。生动的歌词能传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引起听众共鸣,与歌曲表情达意相辅相成。汉语具有声、韵、调的旋律特征,因而中国民族声乐在创作上要充分结合汉语语言特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在演唱上则要注意发音的准确,保证歌词和旋律的完美结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从产生到现在,在创作和演出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母语为背景,这也是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进行范畴界定的最基本一点。
(二)以民族地方特色或综合音乐风格为特征
“音乐风格”体现着艺术家创作的个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从中华民族音乐风格总体来看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范畴,主要包含两方面风格特质:一方面,受中国民族地方音乐或者综合音乐风格的影响形成的“演唱风格”。这种演唱风格体现着中国民族声乐独特的发声技巧和表演方式,直接体现着我国民族声乐对民族民间唱法的传承。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创作风格”上。作曲家在创作中多使用传统音乐风格或者是在传统音乐风格上进行发展,这种风格是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共性,但作为区别于别国音乐的一种特性而存在,体现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气派。
(三)以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审美为标准
观众的审美标准会随时代变迁发生一定变化,但又始终保有相对的稳定性。对唱法的研究,要从观众的审美出发,研究满足观众审美需要的音乐艺术风格,具有群众基础才有发展的动力。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美学观念影响下,具有独特的审美标准,注重“声、腔、气、韵”的和谐统一。而传统民族唱法在吸收了西方唱法之后所形成的现代唱法,则是建立在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审美观念上,不但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符合当代群众的审美标准。
(四)母语性、风格性、审美性结合的艺术范畴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文化的滋养中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已具有发展的形象和内容,更加艺术化。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具有母语性、风格性和审美性统一的特点,随着时代变迁而进步,进行着发展转型,我们要用动态和包容的心态对待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新表现。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