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着名作曲家孟勇创作了恒河沙数的声乐作品,他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也获得难以计数的奖项。然而与之难以计数的奖项不相称的是,系统地研究其声乐作品基本特征及整体艺术风格的文献却寥若晨星,但是这为数不多的相关文献也可按各自的研究视角及维度进行分类论述。
(一)宏观把握,全面分析
湖南师范大学饶荣在其2011年学位论文《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探析》中,以孟勇的学习、艺术经历及艺术创作成果为切入点,从“曲名新颖”、“取材丰富”、“运用本土音乐元素”、“词、曲结合完美统一”、“作曲技法新颖独特”等 7个方面对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论述。又以孟勇的8首作品为例,从情感解读、润腔技巧的运用和演唱处理三个方面进行研讨,进而对孟勇声乐作品的演唱进行分析。最后深入对孟勇声乐作品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这篇文章中的“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这一部分涉及到“曲名新颖”、“取材丰富”等7个方面,但仅仅重点深入的分析了“词、曲结合完美统一”这一方面,其他方面都未能深入剖析。在“取材丰富,韵味独特”这一部分中,根据孟勇在作品创作上运用音乐素材的不同将孟勇声乐作品分为以少数民族音乐素材为题材、民间故事为题材、现代生活内容为题材、地方戏曲音乐为题材的四类,是一种可取的分类方法。对声乐作品分类的方法有很多,先将作品分类,通过对每一类作品的研究,来探析其艺术特征是一种好的研究思路。笔者将继承并发扬这一思路,对孟勇的声乐作品进行更科学的分类,以类别为基点深入地论证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文章对于孟勇声乐作品的演唱的分析,情感解读、演唱处理都很到位,不难看出作者对8首代表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以及作曲家对作品的演唱要求了如指掌。笔者曾对孟勇进行访问,掌握了孟勇具体的学习、艺术经历,每首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以及演唱其作品的一些要点等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参考价值较高。
对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在宏观上把握分析的学术论文还有张佳发表在《音乐大观》2013年第9期的《浅谈孟勇声乐创作的民族特色》和李咏云发表在《歌海》2014年第4期的《孟勇及其声乐作品特色探析》。张佳的《浅谈孟勇声乐创作的民族特色》一文对孟勇作品《阿妹出嫁》和《山寨素描》进行音乐本体分析,然后从“在歌曲选材方面”、“曲式结构独特新颖”、“多元化的结构特征”这样三个方面研究孟勇声乐作品中的民族特色。笔者认为,孟勇很多声乐作品都是以湖南的山水人情为题材,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在曲式特征上,孟勇很多作品都是典型的民族调式。而且其创作常常采用湖南民歌的主题旋律作为作品的主题动机旋律,在此基础上延伸扩展主题乐思,因此旋律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但是张佳重点论述了孟勇作品曲式结构灵活新颖,调式调性转换频繁,而没有抓住作品曲式特征上的民族特色来进行研究。曲式结构包括了歌曲的曲式特征和结构特征,“多元化的结构特征”不能与“曲式结构独特新颖”并列,而且“多元化的结构特征”这部分也并没有研究孟勇作品结构上体现的民族特色,而是概括孟勇的创作特征。文章没有充分的论证孟勇声乐作品的民族特色,结构混乱,逻辑不清。
可见,关于孟勇声乐作品整体风格及其作品的演唱艺术的系统的研究是相当匮乏的。
(二)微观切入,精深剖析
对孟勇声乐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固然重要,但是对某一具体作品的深入探究更是不容忽视。学术界也有关于孟勇《阿妹出嫁》、《斑竹泪》等具体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的研究。本节选取两篇研究歌曲《斑竹泪》的艺术特征和演唱的文章进行对比评述。
王芳发表在《安徽文学》2012年第10期的《泪洒斑竹潇湘情――对歌曲斑竹泪演唱教学的思考》一文,以歌曲《斑竹泪》的演唱教学为出发点,引出作者对此作品的思考。文章首先从歌曲的时代背景和结构调式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分析之上,强调了歌曲中的气息运用,引用沈湘教授所言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着重体现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同时,以歌曲的情感变化为线,串连了不同情感之下呼吸技巧的变化规律,也顺势引出了歌曲之中语言和润腔技法的运用。最后指出演唱者要想唱好一首声乐作品并达到歌曲演唱的一定境界,歌唱处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进行反复的推敲和研究,将自己的实践体会融入到歌曲演唱中,才能更好地诠释作品。
谢菁、胡建军发表在《黄河之声》2009年第3期的《泪洒斑竹瑟鼓湘灵――谈〈斑竹泪〉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技巧》一文,以《斑竹泪》歌曲的创作背景故事为引子,对歌曲进行了细致独到的剖析,首先指出了此曲曲式的结构图,并分析说明此曲主调为商调式的写法,运用了三个调式的转化,从而进一步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作者再根据自身演唱的切身体会和感悟,特别是对歌曲中润腔的处理作了细致入微的探讨。 以上两篇文章都以歌曲《斑竹泪》为研究对象,都从艺术特征和演唱技巧进行分析,但是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是王芳与谢菁、胡建军在文字功底、学术思维及表达逻辑上的本质区别。在文字功底方面王芳的论述更具口语化的特点,而谢菁、胡建军的表述则更具学理性语言的特点:精确、深入、简洁。在学术思维及表达逻辑上谢菁、胡建军的文章具有更强的严谨性和学理性,整篇文章在写作逻辑思维上更具有质感。两篇文章都对《斑竹泪》的曲式结构进行了分析,谢菁、胡建军的文章中调式转化结合曲式结构图直观的体现出《斑竹泪》中调式特征与曲式结构的综合发展。而王芳的文章则以语言叙述为主,在歌曲结构和调式特点的论述上较为抽象,意义表达较模糊。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谢菁、胡建军的文章更胜一筹。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孟勇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程度地展开,但研究之深度和力度仍显浅薄、苍白,也缺乏专门、系统地对孟勇的作品进行研究的文章。因此,对孟勇的作品进行研究,还有较大的空间和研究价值。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