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是以舞蹈见长的,它主要以锣鼓打击乐伴奏,舞蹈语汇丰富多彩,表现力极强,舞姿洒脱优美、热情奔放。《安徽花鼓灯》[19] 是可查的最早进行花鼓灯舞蹈研究的专着,编着者着名舞蹈家高倩年轻的时候,曾随着名花鼓灯艺人冯国佩、陈敬芝等学习花鼓灯,收集并整理了大量花鼓灯传统节目;所以此书是作者亲身体悟的结晶,是当前最权威的关于花鼓灯舞蹈研究的理论着作。
关于花鼓灯舞蹈与角色表演的研究文论主要有李畅的《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艺术内涵》[20]、潘丽的《论花鼓灯的形态特征与表演程式》[21]、王伟的《浅谈花鼓灯“小花场”》[22]、《浅谈花鼓灯舞蹈的特征》[23]、宁小双的《浅谈花鼓灯舞蹈的创作》[24]、马彩娣、王军的《浅谈花鼓灯艺术的角色及表演形式》[25]、李占先的《浅谈民间舞蹈淮河花鼓灯的即兴创作》[26]、赵晶瑾的《如何用花鼓灯的舞蹈动作讲故事》[27]、沈龄的《谈花鼓灯舞蹈语汇的创新》[28]、孙海英的《我国汉族民间舞的地域性分析》[29]、金明的《舞洒出一腔热一一花鼓灯舞蹈〈娘〉创作谈》[30]等。
《论花鼓灯的形态特征与表演程式》是作者潘丽对花鼓灯播布区进行长期的田野调查而得出的成果。通过对花鼓灯喜剧性呈现方式以及其艺术的包容性、结构程式的严谨性进行阐述论述与论证。花鼓灯艺术多在广场上表演,它的活力与魅力容易吸引普通的民众参与进来,同时又为表演者提供了即兴创作与表演的灵感。正是这种即兴花鼓灯独特的舞蹈,丰富和发展了鼓歌,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使花鼓灯艺术的活力和魅力更加为大众所接受。花鼓灯广场艺术的包容、开放、即兴与大众的研究意义就在于此。花鼓灯的艺术价值在于它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舞蹈、歌曲、鼓、戏曲,其的表演风格和创作动机是花鼓灯多种形式特点的承托。它的独特性是难以代替的舞台演出机制[20]103。
资华筠的《试论花鼓灯的“舞蹈生态幅”》[31]一文,是作者在“舞蹈生态幅”这门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与舞蹈的关系的学科中,将“舞蹈作为核心物置于相互联系相互的系统中进行宏观的多维的综合考察”的成果。从花鼓灯历史渊源的考察、形态特征的提取、语言的审美表意功能、“舞体”及传承方式四个方面对花鼓灯的舞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