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花鼓灯艺术的历史,不能离开对它的代表人物的研究。了解花鼓灯艺术家的成长之路与事迹,无疑是正确认识花鼓灯的重要条件。这方面的文章有胡迟的《陈敬芝:不疯魔,不成活》[56]、《冯国佩:一个民间舞者的史诗》[57] 、刘明龙、夏侯叙五的《驰名艺坛的“小金莲”―记花鼓灯艺术家冯国佩》[58]等,对花鼓灯艺术家陈敬芝、冯国佩等的艺术道路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胡蝶、张竟琼《“花鼓灯”舞蹈服装的文化属性》[59]、支运波的《发现文化:淮河花鼓灯的景观与理解》[60]、魏萌的《花鼓灯,“楚声”之遗风》[61]、刘伽《花鼓灯舞鞋“衬子”制作的田野调查》[62]、王媛媛的《论兼融南北风韵的安徽花鼓灯》[63]、盛力敏的《浅议“花鼓灯”在艺坛中的地位》[64]、冯芹芹等的《探究安徽花鼓灯在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价值》[65]、谢克林的《走向世界的起点――全国花鼓灯艺术研讨会综述》[66]等从不同角度对花鼓灯进行了研究与介绍。
从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花鼓灯研究的五十年,涉及了花鼓灯的源头研究、音乐结构研究、舞蹈传承与角色特色研究、花鼓灯美学研究、传承人介绍研究以及花鼓灯传承与保护发展研究,几乎涉及方方面面,就是一部研究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花鼓灯的发展脉络。在关于花鼓灯一千余篇的研究文献中,我们也看出了不足之处,如:花鼓灯艺术家研究太少,仅仅涉及了少数几位艺术家;花鼓灯班社研究几乎没有涉及;面对经济、文化高速?l展的今天,花鼓灯将如何发展、创新等等。因此,我们必须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将花鼓灯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加深和拓宽。
花鼓灯需要深化和亟待研究的是如下两个方面:
1.“舞蹈与角色”的时代感。时代造就了“花鼓灯舞蹈艺术”,花鼓灯舞蹈艺术又为各个时代的进步都做出了贡献。共和国成立之初的花鼓灯舞蹈,载歌载舞的唱出了人民翻身做主人的豪迈之情,如:民间艺术家冯国佩的《新游春》、《抢板凳》、《抢手绢》,《翻身做主人》(淮南市谢家集区农民艺术团);改革开放时期,花鼓灯歌舞表现了极大的改革热情,如《摘石榴》(蚌埠歌舞团),《俺姐的红盖头》(省歌舞剧院);十八大新时期,花鼓灯舞蹈艺术又为之摇旗呐喊,如《淮河十八弯》(凤台艺术团),《扇风》(淮南市歌舞团)。那么在新时代发展的今天,花鼓灯艺术是否也创作出了表现新时代特点的作品呢? 2.是“舞蹈”塑造了“角色”,还是“角色”表现了“舞蹈”?二者辩证关系的现实意义。舞蹈形式塑造了角色,只是就某一??具体的剧本而言。“角色”的演技推动了形式的完美。一群好的“传承人”,对花鼓灯艺术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没有好的演员,再好的舞蹈形式也无法表达;即使再好演员,没有好的舞蹈形式也无法展现。“一条线”陈敬之是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人,他表演的“小兰花”风靡江淮,有力的推动了花鼓灯艺术的发展,解决好了“舞蹈”和“角色”塑造、培养的关系,就解决好了传承和发展的关系。
经济转型期的多元化经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地方音乐、艺术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花鼓灯舞蹈艺术,是我们的国粹,如何弘扬光大,如何为大众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