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基地以及“花鼓灯生态保护村”落户安徽省蚌埠市,同年,花鼓灯艺术也被国家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并且,花鼓灯艺术保护工程被安徽省政府列入安徽省“861”行动计划,这标志着花鼓灯保护、继承、发展刻不容缓。在政府大力支持下,蚌埠市积极探索花鼓灯艺术保护工作,并多次牵头召开花鼓灯研究、保护等相关国际学术会议,积极进行理论实践创新。为了较好的展开花鼓灯研究交流工作,建立了中国花鼓灯研究工作室、中国花鼓灯博物馆、中国花鼓灯艺术传习所等机构,并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将冯嘴子“花鼓灯生态村”定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研究基地。在以上工作推动下,花鼓灯保护、传承、发展研究得到进一步开展,许多高校积极将花鼓灯艺术引进高校,并使其成为音乐专业的教学内容,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探寻花鼓灯的发展之路。如董振亚《花鼓灯改革之路》[43]、陈德琥的《花鼓灯艺术与生态化课堂的建构》[44]、王新亮的《淮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45]、万莹的《论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46]、陆为为的《论花鼓灯的传承保护》[47]、蒋海燕的《论怀远花鼓灯的保护和开发》[48]、傅丽的《浅谈安徽花鼓灯的教学思维》[49]、马晓的《新时期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与发展》[50]、刘芳的《安徽花鼓灯的生命力》[51]、李岩的《安徽花鼓灯教学中鼓架子的训练价值》[52]、孟建军的《安徽花鼓灯锣鼓响彻最高音乐学府一一记王贝贝打击乐音乐会》[53]、韩枫的《浅谈安徽花鼓灯当前的生存困境》[54]、杨传中的《乡村文化生态的嬗变与安徽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保护》[55],等等。
花鼓灯这个优秀的地方音乐艺术,光靠地方艺人或地方剧团自发的传承与保护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多种方式、各种途径一起努力。例如:由政府出面,创办各种研究基地、论坛;由民间花鼓灯艺人“口传心授”培养新的花鼓灯艺术传人;打造花鼓灯精品剧目走向市场走向舞台;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认识、喜欢学习花鼓灯艺术,为花鼓灯艺术培养大量后备人才;政府扶持,走向市场,把花鼓灯艺术和淮南市旅游资源相结合,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等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