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大国,其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使地域特征更加鲜明、民间艺术更加庞杂纷繁;然而民俗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动、有静,动态如音乐、武术、杂技、戏曲等,静态有建筑、文学等,传统文化在长时期的演变中,逐渐形成固定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社会生活方式,而民间独特的文化内涵更接近于人性和本真,是各民族生命的动力,更蕴含着深层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民俗摄影是建筑摄影、静物摄影以及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的结合,可以通过差异性表现、纪实表现、不同的专题表现及微观表现对传统文化或民俗艺术进行再现重塑。
(一)差异性表现
所谓差异性表现就是通过对独特文化内涵和民间艺术的拍摄,突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一面,主要用于少数民族或者特色文化和地域环境的拍摄,例如以江南古香古色的建筑和袅袅炊烟的意象、太阳初升的灿黄为背景,拍摄河边洗衣淘米的村姑、打着蒲扇生火的老伯,不乏是一笔悠闲自得的乡村美景;差异性表现的最大特点在于突出景物鲜明的特征,包括穿着服饰的独特性、自然环境的独特性、民俗活动的独特性、风俗习惯的独特性、人文景观的独特性等等,正是由于我国是多民族文化的聚集大国,才有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摄影中则是不同摄影技术以及摄影方式的差异。
(二)纪实表现
纪实是对民俗摄影最基本的要求,拍摄者在充分确保拍摄真实性的基础上使作品拥有更大的艺术价值,同时纪实表现摄影方式不对作用做过多的技术处理,尽可能的还原现实本真。比如2014年笔者参加的河源市第三届客家山歌赛,很多拍摄都属于纪实性,主要是对特殊活动进行记录,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储存、宣传,为民俗艺术的传播、扩散提供途径。 (三)专题表现
在民俗摄影中,往往会有很多成系列的民俗图片存在,它们的组合旨在突出拍摄内容的学术性、史料性以及震撼性,民俗摄影以专题形式呈现能够大大提高学术研究价值,提高作品说服力,例如,我国古代建筑精妙绝伦,不仅造型格外优美,同时其用材和制作工艺都十分严谨、精湛,兼顾外在美观和实际使用,专题系列表现中国居民建筑再合适不过了;傣族、羌族、客家民居等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生产作息等的不同在建筑中均有不同的特点,仅从这一角度出发就能列出众多专题,中国建筑作为东方文化与艺术哲学的具体表现,将历史的厚重感和物质的艺术感融为一体,折射出灵活的美学价值和严肃的伦理规范,民俗摄影的专题性也促进了各艺术形态的发展,成就了代代扑朔迷离的文化艺术体系。
(四)微观表现
微观表现是对专题表现的补充,由于专题表现更加侧重整体和笼统效果,可能会产生因主题过大而造成细节缺失、不精致,这就需要微观表现对其进行补充和进一步勾勒,才能真正显示出民俗摄影的“不失全局而统筹兼顾”,例如在2014年参加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时,对现场进行了系列拍摄,在取材准确性的基础上,对部分场景进行了微观处理,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微观表现和专题表象相互呼应、取长补短。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