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在动员群众时要掌握好以下三个环节
(1)要“影响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与社会实践的主体。领导活动只能是通过人民群众这个中介,通过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实现和完成的。通过对人民群众的影响而实现和完成的活动,既是社会活动的实现和完成,也是领导活动的实现和完成。在领导者――群众――任务的关系中,正是“影响群众”沟通了领导者与任务两个不同的方面,把同一活动的两端――领导活动和社会活动――联结了起来。领导者影响群众的活动,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调动与激励群众的积极性,第二个层次是引导群众参与、支持所期望的社会活动。前者主要是一个“动员”群众的问题,是影响群众中的认识问题。后者主要是一个“组织”群众的问题,是影响群众中的实践问题。
基层干部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励群众积极性的内在因素,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基层干部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与不同群体交朋友,了解群众盼在何处,难在何处,感受群众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与营养,才能更好地宣传引导群众,动员群众,更好地为群众代言,为群众服务。
(2)要有正确的预见
动员群众,建立在对事态的正确预见的基础上。有了正确的预见,才能抓住事态的转机,估计事态发展的趋势。这位动员群众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基础。有了正确的预见,才能使得领导者比一般群众站得高、看得远,从而为群众指出事态发展的大方向。这位动员群众提供了一个主观的可能,因此所谓动员群众,也是为群众服务的一种形式,是为群众服务的一种具体内容。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对于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预测,其科学性、准确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从东北边防军的组建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组建,体现了毛泽东的高瞻远瞩,证明了毛泽东的科学预见。毛泽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革命和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做出过科学的预见,做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并且战争的胜利必然属于中国等知名论断,一次一次地使中国人民看清了前进的方向。1945年9月2日,日本侵略者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美国纽约的一家报纸当天发表了一篇文章《这就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作者写道:“在预测中国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毛泽东一直是永远正确的。”是的,抗日战争的进程与结局雄辩地证明了毛泽东的高瞻远瞩,证明了毛泽东预言的正确。
基层干部在做出决策时必须科学与客观,必须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要尊重事实。要多深入民间,深入基层,走进居民家中,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开启服务群众的“快车道”。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获取信息,联系群众,激励群众。
(3) 制定和掌握政策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和策略是贯彻党的路线和完成党的战略任务的保证,政策和策略是统一全党意志,保持革命队伍步调一致的基础,革命政党和革命群众的实践,总是同一定的政策和策略相联系的。基层干部要比一般群众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指出事态发展的大方向,能够抓住事态发展的转机,估计事态发展的趋势,还只是影响群众的一种可能性,基层干部要真正动员群众,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等等,政策要切合事态本身的性质与发展变化,切合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适应群众主观上,心理上的接受程度,才能够真正影响群众,把群众动员起来。(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