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效能感的涵义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习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在其1977年的《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提到的。班杜拉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也就是人们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2.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1)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归因方式。认为自己是低效能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个人的缺陷和潜在的困难上,他们往往把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甚,这使得他们不去注意怎样更好地行动,损失了他们拥有的能力的有效发挥,相反,有强烈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环境的要求和困难的解决上。
(2)自我效能感决定着学生持续努力的程度。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越强,确信自己在这一方面取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就越会努力从事这一方面的活动,持续活动的时间也会越长。
(3)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对困难的态度。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自信心强,这有助于激发和维持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勇于追求成就的动机及坚持实现目标的耐力强,相反,怀疑自己能力的人则缺乏自信,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知难而退。
(4)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效率。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在学习中信心十足,情绪饱满,心情欢快地进行各种工作,因而效率高。而自我效能感弱的学生缺乏信心,在学习中充满焦虑和畏惧,学习效率低。可见,自我效能感对学生顺利完成各项课堂任务、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