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最原始的一种书体样式,篆书的产生经过了一个由草创到规范的历史过程,秦代小篆书体的确立标志着篆书形体的初步成熟稳定,虽然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小篆也很快被后来的隶书所取代,在后来发展过程中也有各种风格出现,但其作为官方庄重的庙堂正体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
明代末期特别是嘉靖以后到清代初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禅宗思想十分活跃,又是泰州学派的发展时期,从哲学到文学艺术,都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解放思潮。一大批艺术家重个性、重独创、重主体情感的抒发,使得明初崇尚的程朱理学和明前后七子提倡的拟古主义都受到批判。
作为晚明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奇”和当时思想界鼓吹的追求真实的自我密切相关。当实现自我转换成如何表达自我时,我们可能面对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即使一个人在直觉的引导下自然地表现,依然无法保证其作品必定会与他人不同。一旦艺术中的实现自我成为一种可以为人感知的具体的表现形式,则判定作者是否具有“奇”的特质的标准就不再是单纯的主观臆断,其标准已经具有一定客观性,独特的草篆艺术就在尚“奇”的艺术大潮中产生并影响后来一些书法家的创作实践。
赵宦光幼承家学,建立了雄厚的书学基本功。据《太仓州志》和太仓市政协《地方小掌故》记载,其父赵枢生,喜读诗书,六经子史无所不通,但不善理家政,常只身远游,寻幽探古。赵?h光从小随其父学习四经六艺及古文奇字,博览群书,学习进步很快,于篆书尤其精通。在晚明的浪漫主义书风中,也有篆隶书家独特的贡献,虽然影响力不及同时期的行草书,赵宦光的草篆艺术创作实践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前篆书艺术的程式,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作为明末草篆艺术的开创者,赵宦光在篆书的历史上及晚明都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他与书法甚将古法,强调运笔与结构,主张篆书“唐宋而下,一字不得入肺腑”。他曾论及“奇篆”云:“采择杂体,就简避繁,趋逸去拙。其本来之行,与夫累代之制,皆不泥也。格借玉箸,体间《碧落》,情杂钟鼎,势分八分,点画以大篆为宗,波折以真草托迹,规矩绳墨,终束于斯”。纵观上述书学主张,真可谓其草篆创作理念。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