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意是建筑学术语,意思是构成、装配。电影高速发展以后,蒙太奇逐渐被引入艺术领域,特指电影剪辑技巧中的连续性剪辑,是一种人为地、有意识地将时间和空间打碎,然后重新进行拼贴的手法。电影对于蒙太奇的理解最为深刻,后来随着艺术领域的发展,逐渐引入其他领域,但是,蒙太奇发展迅速的仍旧是视觉艺术领域。
蒙太奇的出现其实很早,只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类似的蒙太奇手法在小说中出现得较多,人物、场景、内心等通过视觉效果很好的文字表现出来,是文学意义上的蒙太奇。比如在普希金的《黑桃皇后》中有一段描写葛尔曼的文字:“晚上十点钟,葛尔曼站在伯爵夫人的房前,以后不时有探寻晚归乘客的马车夫驾着马车驶过,他站在寒风中终于看见裹在貂皮大衣里的伯爵夫人乘车而去。天黑了,他在屋外徘徊,最后走在街灯底下,两眼凝视手表上的指针,等待剩下的几分钟过去。”这个场面可以说是标准的蒙太奇手法。
意识流不同于蒙太奇来自于建筑学术语,意识流来自于心理学词汇“stream of consciousness”,指的是意识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强调意识层面的散漫性和不可捉摸,意识流的概念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意识流文学指的是注重描绘人物的意识变化和流动的文学作品,是由梅?辛克莱在1918年引入文学界的。他在小说《旅程》中第一次提到“意识流”这个概念,从此以后,意识流就作为一种文学文体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尤其是在现代主义文学开始盛行后,意识流文学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影响越来越大。
意识流对于其他领域的影响也非常大,比如在视觉影像中,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是按照意识流的特点来进行的。意识流的特点在于,它几乎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荒诞缥缈的意识层面,并且重在表现人物的无意识和潜意识,通过对意识层面的塑造,深层次地挖掘人物内心。可以说,意识流作品绝大部分是完全聚焦在个人身上。
在现在看来,蒙太奇和意识流是小说创作和电影创作中经常使用到的方法。尤其是蒙太奇,自从电影飞速发展以来,蒙太奇的思想和技巧逐渐成为所有电影大师需要掌握的知识;而蒙太奇在小说中的使用,会让小说中的场面、情节、动作显得更加适合读者去想象,可以说,是小说电影化的一个表现方面。
这和电影的效果不谋而合,电影的叙事多是根据人物进行的,主人公的行为形成了电影的故事核心,而电影的效果无非是对观众形成一定的意识印象,而这样的印象是通过剪辑技巧串联起来的镜头碎片形成的。
意识流在电影中的出现,让电影艺术显得更加流畅。电影通过剪辑来叙事,从时空意义上来说,电影本身就是意识流,因为它是将时间和空间完全打碎了来进行叙事的,这一点和意识流的本质相同。作为小说,《尤利西斯》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而同名电影也借鉴了这一点。例如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在最后一章描写女主人公莫莉睡意艨胧的情态,重点为了表现她意识的自由漂浮然后逐渐模糊逐渐消失的状态,因此他在这一整段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没有任何断句,一气呵成地描述下来。而电影的剪辑,也同时借鉴了这一段,快速和几乎无联系的剪辑内容,回忆顺序错综复杂,毫无顺序可言,造成一种回忆“纷至沓来”的感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