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品的理论分析及演唱实践
笔者在研究生阶段,三年的学习生涯中对这首作品不断的研究与在演唱上的二度创作,从学习旋律、体会歌词、分析和声曲式、伴奏肢体的研究以及音乐术语的了解,对这首作品是非常熟悉了,并且也拿这首作品参加了比赛与考试。从字面上来看这首作品是一首描写山山水水的思乡歌曲,其实这是一首有深度的中国艺术作品。在这首作品中音域的跨度比较大,而且高音大部分都停留在开口音上,用大号美声抒情女高音演唱,的确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效果。在演唱中把握好歌曲优美抒情的情感以及内在的力量,不能过于柔弱,也不能过于硬朗。在A段中要理解歌词的意境,弱起进入描写故乡的景色,河水清清、山道弯弯,长音符要运用气息的支撑唱的饱满有深度,然而三连音就要唱的清楚、连贯。情绪逐步的发展起来,第一个我的家园的时候逐渐变强,后一个我的家园又逐渐弱下来,形成一种对比。在演唱第一句河水的时候,声音要平稳,气息要深,一种发自内心的声音从身体里出来,音色干净利落,音量逐渐加强;再者就是“河”字到“水”字的转换,有一个开口音转换到闭口音,很容易产生喉咙用力的现象以及位置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演唱者要有一定的基本功,在河字转换到水字时,保持位置一致,上口盖的打开,咬字要松,不能死死的咬住水字,否则就会喉部用力。在这一段中还需注意的就是音准的把握,变化音的出现给演唱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声音位置保持统一的情况下,音准一定要准确。在A段中音区的变化相当的大,有两个八度的跨度,演唱者一定要做到声音位置的统一。B段前的间奏与歌曲的前奏一样,但是却在情绪和力度上有所变化。在最后一句的处理上,笔者运用的是弱处理,轻声弱音,将感情发挥到极致,在“蓝”字的演唱是,要充分打开口腔以及保持上颚的兴奋状态,全身心的强音发出,到“天”字的时候,调整情绪,声音轻轻发出,但是必须是有位置有共鸣的前提下。整首作品的演唱不能单单建立在完美的声音上,要理解歌曲的意境与表达的情感,这样两者相互结合才能达到以情带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