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的“学院派”主要是指是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一种影视风格。“学院派”影视风格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它将新中国电影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影视创作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影视风格具有明确的师承关系。由于国产电影的发展史比较漫长,并把几个时代的影片风格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几个时代的电影创作风格形成了紧密的关联,促进了影视产业的飞速发展。但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电影创作理论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创作思维模式,中国的电影创作开始尝试美学的影视创作风格,这些影视创作人的风格日趋多样化,逐步成为国产电影艺术与国际电影艺术沟通交流的桥梁[1]。
自2012年后,国产电影的艺术风格经历了长时期的改革与创新,很多电影学院的教师与学生联手主导新型的影片,放映学生时代的主题。如《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北京爱情故事》《初恋未满》等,这些优秀的影片作品摒弃了传统的创作风格,并借鉴西方的影片艺术创作技巧,将中国电影的传统精华因素与西方影片风格有效结合起来,创作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影片。国产电影在转变艺术风格时,把 “新学院派”的影视概念全新地展示出来。从中可以看出,“新学院派”电影是“学院派”电影艺术的延续,将电影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全新的改变。同时,“新学院派”国产电影的艺术创作别树一帜,颇具独特的艺术特色,展现出最具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力,体现出中国的特色,将中国的美学特征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弘扬新时代的精神理念,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