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挪威的森林》的主题意蕴

  电影《挪威的森林》通过一个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少年“我”讲述了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影片中导演通过影像化叙事的艺术手法对渡边与直子和绿子之间的爱恨纠缠进行了叙述,表达了青春爱情的主题,完整地诠释了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社会青年在残酷现实压力下的无奈和挫败感。导演还通过将性、死亡等问题的思考融入电影情节中,展现了年轻人的困惑以及更为深刻的情感与生命的主题。

  (一)自我迷失与自我拯救

  电影《挪威的森林》以男主人公渡边的青春成长过程为视角,深刻地洞察了日本年轻人情感的痛楚和生命的苍凉,在反复呻吟和挥之不去的青春伤逝感中,让观众看到了年轻人的自我迷失与自我拯救的过程。电影以倒叙的叙事时间模式开始,影片开始是37岁的作家渡边乘坐波音747飞机的场景,飞机即将在汉堡机场降落时机上的广播中出现了披头士的乐曲《挪威的森林》,忧伤而静谧的乐曲让男主人公渡边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里。随后镜头一转,渡边回到了十几年前的东京,他和直子以及绿子之间的情感纠葛渐渐呈现在观众眼前。渡边的高中同学木月自杀一年后,渡边与木月的初恋女友直子在东京的街头不期而遇,并开始了一段痛苦与挣扎的恋情。导演多次重复呈现了两个人毫无目的地在东京的街头并肩行走不止或停步不前的镜头,这种自虐式散步的场景仿佛举行某种拯救灵魂的宗教仪式。在直子20岁生日的夜晚,两人发生了性关系,然后直子突然间消失。数日后渡边才获悉直子住进了精神病疗养院“阿美寮”。在去疗养院探望完直子回到东京后,渡边认识了活泼、洒脱、野性、充满生机的绿子,绿子的热情追求让他难以抗拒,此时传来了直子自杀的消息,于是渡边陷入了迷茫与困惑中无法自拔。死亡的阴影开始伴随着渡边成长,使他在现实生活中茫然无措,也让他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悲哀和无力。在影片《挪威的森林》中,导演塑造了色彩浓郁的阴性世界和阴性人物,这些人物都被死亡的阴影包围着,直子和直子的姐姐的死、木月的死、永泽的恋人初美的死等,这些死亡成为人物生命中永不褪色的底片,导演用它们展示了年轻人普遍存在的困惑和对生死的思考。这些人物的死亡是人格自我缺失的结果,他们自我幽闭在自己的世界,迷失在如同森林一般的无边黑暗中,他们对现实世界感到绝望,惧怕进入现实世界。在现实中他们无法彻底摆脱自己的意识状态,无法正视和保持自我,忽视了自我的存在。导演将这些人物角色对于死亡的选择抽象化为一则则的寓言,而这个寓言的寓意就是自我的丧失。电影《挪威的森林》的男主人公渡边在身边阴性人物的影响下对社会也曾心存恐惧,拒绝和回避现实世界,但在一步步前行中他清醒地意识到死亡只是一种趋于极致的逃避,根本无法使自己解脱。因此,要为自己重新定位,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处世之道,实现自我拯救。主人公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番迷失自我的痛苦煎熬后,通过重新自我审视和反思,对自我价值进行重新确认和定位,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对自我的拯救。

  (二)青春的伤逝与成长的痛苦

  电影《挪威的森林》用几个青年人在喧闹年代里的身体和行动求证了人生与爱情存在的可能性,在短短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导演通过对直子生日、精神病院生活、渡边的孤独、在绿子家的时光、玲子弹琴歌唱然后与渡边的最后疯狂等几个小说中的经典情节的场景构建,表达了一种自虐一样的挥霍青春的情绪,透露出一种年轻的迷惑与无奈。在影片《挪威的森林》中,导演还通过对人物细腻的刻画,展现出青年人在青春的伤逝与成长的痛苦中对人生的抉择和对价值观的思考。

  渡边作为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18岁的大学生,他是那个特殊时代下青春的迷茫和混乱的代表。内心孤独的渡边有着轻微的自闭,他保持着与世界的疏离感,在面对现实世界时他惆怅而茫然。导演陈英雄对这个人物处理得非常到位,尤其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导演以渡边坐在海边号啕大哭的场景,完成了渡边对直子最后的思念,此时他也做出了成长的选择。这样简单、到位的处理将人物内心的迷茫与成长之痛刻画得淋漓尽致。对于影片的女主人公直子,导演竭尽全力将她塑造成一个孤独、自卑、迷茫的女孩。在《挪威的森林》中,直子是一个比渡边更孤独的人,姐姐和恋人木月的死加速了直子的自闭,面对死亡她没有完成对自己的救赎,而是选择以死亡来逃避现实,在现实与自我面前,直子孤独而迷茫的内心衡量不了自己的选择。影片中的另一个女主人公绿子,是整部电影中最令人眼前一亮的人物,她以与渡边、直子迥然不同的、活泼开朗的性格活跃在银幕上,舒缓了电影压抑的氛围。影片中的绿子是坚强的、积极的,她与渡边、直子、木月等人的孤独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银幕中这些人物的生死、悲喜、迷茫、痛苦都随着岁月和命运无奈地谢幕,展现出青春的悲情、惆怅和成长的痛苦。青春是一种丧失,青春是成长的代价,影片中的主人公在途经这片充满青春的伤逝与成长的痛苦的森林时,经过不断地徘徊和反省最终认清了自我,得到了解脱和延续。

为您推荐

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观的消极影响

  (一)审美趣味的媚俗化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影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伴生物,其商业化的特征决定了电影艺术必须要倚重市场,通过媚俗的方式讨好大众以谋取利润,“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当代电影制作的根本价值目..

电影艺术的内涵及优势

  (一)电影艺术的内涵   1.电影艺术的含义   电影艺术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着的时间和空间里说明银幕形象,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

中国本土动画电影美术造型的启示

  (一)角色造型应该贴近现实生活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成功离不开对角色性格的塑造,并且在塑造时要贴近现实生活,使动画角色生命化,让观众感受到动画角色鲜明、立体的性格特征及优缺点,进而引起观众的观看兴趣。创作者..

动画电影美术造型的形态特征

从本质上诉求微电影创作的艺术性

  以往谈及艺术的篇章数不胜数,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微电影的艺术性,在这方面论述的是少之又少,仅有的论述也只是从艺术性浅层方面反复论说微电影的创作或是传播需要艺术性,更应该加强艺术性,在此就目前我国微电影的..

微电影艺术灵魂的考究

  “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2]电影的取材都是来源于自然或是社会生活,其导演不可能凭空想象就能创作出电影,对于微电影的创作也是如此。而微电影的创作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不管微电影的创作怎么高于生活,它总有..

微电影本质溯源的遵守

  人固有本性,更何况是作为物质现实再现的微电影。德国着名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从“物质现实的还原”[1]这个命题中阐述了电影的本性。这是在电影的摄制中给出的观点,是从一个电影创作的角度提出的本性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