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会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琴派是如何形成的呢?不同琴家,因受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的影响,对于古琴文化的理解也大相径庭。因理解的差异,流露于指下的弹奏,则神韵各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相近者,最终自然形成了琴派。琴派的形成,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地域影响、师承渊源、传谱不同。
(一)地域影响
地域影响,是指生活在同一地区的琴人,彼此之间经常交流,相互切磋琴艺,加之受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响,性格往往相近。琴人相互影响,较易于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的形成,最终形成琴派。
广陵派,古琴派别之一,创始者为江苏扬州琴家徐常遇,因扬州古称广陵而得名。该派溯源悠久,风格独特,为历代琴家所重视。扬州古琴活动自唐宋以来,流传不绝,最盛于清代。广陵派自创立以来,着名琴家绵延不绝,清初以徐常遇和徐祺父子为代表的扬州琴家最为着名,操琴技艺精湛,还编辑了许多琴谱。流传下来的曲谱主要有《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自选堂琴谱》《蕉庵琴谱》《枯木弹琴谱》等,他们的谱集一直影响到现代。
在西学东渐的今天,虽说“高山流水”、“琴棋书画”乃尽人皆知,若细问“琴”为何物,则大多茫然。诸城琴派,是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历经了几千年的沧桑风雨后,于清末民初萌生的一朵奇葩。19世纪中叶形成于山东诸城的“诸城琴派”,经数代琴家的不断探索、交流、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技巧和特有曲目传谱的流派。是中国近现代琴坛上一支融古开今、别具一格的古琴艺术流派,被誉为中国着名琴派之一。
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徐州琴风的发展。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王侯将相、历代文人汇集徐州,同时也把各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带到了徐州,尤其与徐州相隔数百公里的山东诸城和扬州。又因徐州人民崇文尚武,包容性强,因此徐州的琴风既有广陵派的跌宕、自由、悠远,又有诸城派的含蓄、质朴、流畅,集诸城与广陵两派之长,清丽自然、深邃内敛。
(二)师承渊源
师承渊源影响,传统古琴的传承,多以师生对弹的方式,对面而坐,同弹一曲,不仅旋律、节奏要与老师保持一致,手法与韵味也须一致。一些艺术造诣深厚的琴家,因其高超的技艺、卓越的德行,往往有众多琴人追随其学艺,从而形成不同的师承体系。同一师承的琴家,对琴道的理解以及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进而形成琴派。
徐州目前流传的流派较多,但最主要是广陵派和诸城派。徐州目前的琴人多是广陵和诸城琴人的弟子,如徐州当代最早的琴人李义老师是师从一生热爱古琴,为山东诸城派的古琴音乐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的诸城琴派的第四代传人――詹澄秋先生。
徐州当代最具代表性的琴人、徐州古琴音乐协会会长徐永老师师从广陵派第十一代宗师梅曰强先生,学习古琴约三十载,得其真传,深得广陵派神韵。徐永老师的弟子陈华老师又深得徐老师的真传,将广陵琴派在徐州继续发扬。
此外,泊?琴馆的陈鸣老师先后师从南艺的茅毅老师、上音的龚一老师,以诸城派见长;古乐琴堂的赵庆伟老师师从徐永老师,以广陵派见长。他们所演奏或传承的多为广陵和诸城琴派的曲目,在对两大琴派传承的同时也多有自己的见解。
(三)传谱不同
传谱不同,是指不同的琴家遵循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研习同一琴谱的琴家,更容易形成相似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由于徐州目前琴人多师承广陵、诸城琴派传人,因此所使用的琴谱多是广陵派和诸城派的琴谱,因此,广陵和诸城流派的曲目在徐州发展传承得较为广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