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民族器乐的曲目都与当地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源自于生活与民间艺术。正因陕西当地丰厚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以及音文化,才孕育出了陕西筝曲的浓厚风情。陕西筝曲继承了陕西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地方音乐的写作手法,例如调式、调性、音阶、曲式等,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汇编、整理、创作修订而成。乐曲的风格有的宛转悠扬,如泣如诉;有的则慷慨激昂、情绪高涨,同时又带有欢快活泼的特点,被广大人民所喜爱。
在陕西筝曲的作品中,调式音阶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欢音”与“苦音”。它的音乐风格是“以苦音为主要演奏音阶,苦欢相互结合”的特点。“欢音”是音乐中常用的基本音阶,其演奏中所表达的情绪欢乐高涨。“苦音”用来表现一种如泣如诉、凄凉婉转的情绪。在陕西筝曲的大量音乐曲目中,欢音出现的频率较少,苦音则用的相对比较多。在实际的运用当中,两种雕饰也不是完全分开使用的,有时会依据情绪不断变化而混合交叉使用,常常用于表达丰富、内心复杂的情感。
“欢音”与“苦音”同时也被称之为“二变之音”。“欢音”的音阶为sol、la 、do、re、mi、sol“苦音”的音阶为sol、la 、降si、do、re、升fa、sol,苦音的音阶也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其音阶会根据乐曲旋律的不断起伏而随之变化,情绪的起伏也随之变化而变化,因此有着一种游离的感觉,这种状态也被称之为“二变之音的游离性”。在演奏的过程当中,si或fa两音的颤按滑相结合运用,从原本游离着的状态逐渐转变到la、mi两个音,这充分体现了古筝演奏中的活音活律。正是这种多元的调式、音阶等要素不断交替变换并存,从而形成了如今陕西筝乐变幻多端而复杂丰富的特点。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