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民歌分为白儿枯、小调、白族汉调、叙事歌、祭祀调、儿歌等。本文要分析的《剑川调》属于白儿枯里的一种,而《泥鳅调》则属于小调的一种。下面将主要从具体的调式特征、旋律走向、节奏及织体结构等方面将两首民歌进行比较分析。
(一)《剑川调》
《剑川调》是一首典型的小三弦弹唱的情歌,五声的角调式(mi sol la do mi)。一般在田野或歌会上进行演唱。从结构来看,全曲是一个上下句乐段的变化重复,共有四句,第一句结束在la,第二句结束在mi,第三句结束在do,第四句结束在mi。运用了变奏的手法,第三句为第二句的变化重复。唱词上是白语演唱,典型的四句三唱,并且运用了衬词衬腔,如“乌亚”、“呦呼呼”等。从旋律来看,起伏较大,多用4-8度的大跳和连续跳进。如此曲开头的“0 3|3 3 3 3”。 3到3之间便是一个典型的八度大跳。再如中间的“2 2 1 2|6 6 3 6 |6 2 6 6”为典型的下四度连续跳。从节奏上看,此曲多为八分音符,表现得很均匀。节拍为2/4拍,节奏与节拍的重音基本一致。弹唱的速度为每分钟60,属于中速,表现舒缓的情绪。曲中多次运用了滑音、倚音以及小三弦常用的滚奏,更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曲调的白族风格,当然,这与姜宗德熟练的演奏技法也是脱不开关系的。另外,曲中还用了较为少见的“活态音”――do,具有一定的游移性,有时为原位do,有时又是升高的do。在曲子结束时又运用了剑川白族调的典型终止式:“5 3 2 1|3―”,使剑川调的风格更加浓郁。
(二)《泥鳅调》
《泥鳅调》属于白族小调类叙事民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泥鳅的生活习性去表现解放前白族人民穷苦、悲惨的境遇,借泥鳅喻反抗,用三弦伴奏。从结构上看,此曲为四句体乐段的重复,第一句结束于宫音,第二句结束于徵音,第三句唱了两句词结束于宫音,第四句又为第三句的变化重复最终终止于宫音,正好符合“起、承、转、合”的规律。从调式上看,此曲为六声宫调式,但中间又出现转调现象,调式有些交替,从三拍子开始转到了下属调的徵调式上。音列组织为――do re mi (fa) sol la do。此处的fa为活音,有时为原位,有时会升高半音。从节奏节拍来看,节奏较为自由,运用了变化拍子,前半部分为2/4拍,后半部分为3/4拍。有的部分还运用了切分节奏,使节奏重音出现后移。从旋律来看,《泥鳅调》的旋律起伏大,有八度、六度的跳进。例如开头的“5 5 5|5 5 3 1”为典型的八度跳进,具有泥鳅感叹的意味。从唱词上看,运用了白族典型的“七七七五”的“山花体”结构。即四句唱词,前三句的每一句唱词都由七个字组成,最后一句唱词由五个字组成。运用了“阿子”、“哩慌”等衬词。唱词的内容幽默含蓄又富有哲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