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形态的个性分析

  白族的民歌分为白儿枯、小调、白族汉调、叙事歌、祭祀调、儿歌等。本文要分析的《剑川调》属于白儿枯里的一种,而《泥鳅调》则属于小调的一种。下面将主要从具体的调式特征、旋律走向、节奏及织体结构等方面将两首民歌进行比较分析。

  (一)《剑川调》

  《剑川调》是一首典型的小三弦弹唱的情歌,五声的角调式(mi sol la do mi)。一般在田野或歌会上进行演唱。从结构来看,全曲是一个上下句乐段的变化重复,共有四句,第一句结束在la,第二句结束在mi,第三句结束在do,第四句结束在mi。运用了变奏的手法,第三句为第二句的变化重复。唱词上是白语演唱,典型的四句三唱,并且运用了衬词衬腔,如“乌亚”、“呦呼呼”等。从旋律来看,起伏较大,多用4-8度的大跳和连续跳进。如此曲开头的“0 3|3 3 3 3”。 3到3之间便是一个典型的八度大跳。再如中间的“2 2 1 2|6 6 3 6 |6 2 6 6”为典型的下四度连续跳。从节奏上看,此曲多为八分音符,表现得很均匀。节拍为2/4拍,节奏与节拍的重音基本一致。弹唱的速度为每分钟60,属于中速,表现舒缓的情绪。曲中多次运用了滑音、倚音以及小三弦常用的滚奏,更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曲调的白族风格,当然,这与姜宗德熟练的演奏技法也是脱不开关系的。另外,曲中还用了较为少见的“活态音”――do,具有一定的游移性,有时为原位do,有时又是升高的do。在曲子结束时又运用了剑川白族调的典型终止式:“5 3 2 1|3―”,使剑川调的风格更加浓郁。

  (二)《泥鳅调》

  《泥鳅调》属于白族小调类叙事民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泥鳅的生活习性去表现解放前白族人民穷苦、悲惨的境遇,借泥鳅喻反抗,用三弦伴奏。从结构上看,此曲为四句体乐段的重复,第一句结束于宫音,第二句结束于徵音,第三句唱了两句词结束于宫音,第四句又为第三句的变化重复最终终止于宫音,正好符合“起、承、转、合”的规律。从调式上看,此曲为六声宫调式,但中间又出现转调现象,调式有些交替,从三拍子开始转到了下属调的徵调式上。音列组织为――do re mi (fa) sol la do。此处的fa为活音,有时为原位,有时会升高半音。从节奏节拍来看,节奏较为自由,运用了变化拍子,前半部分为2/4拍,后半部分为3/4拍。有的部分还运用了切分节奏,使节奏重音出现后移。从旋律来看,《泥鳅调》的旋律起伏大,有八度、六度的跳进。例如开头的“5 5 5|5 5 3 1”为典型的八度跳进,具有泥鳅感叹的意味。从唱词上看,运用了白族典型的“七七七五”的“山花体”结构。即四句唱词,前三句的每一句唱词都由七个字组成,最后一句唱词由五个字组成。运用了“阿子”、“哩慌”等衬词。唱词的内容幽默含蓄又富有哲理。

为您推荐

现代环境艺术与色彩设计

  在环境中,色彩可以给人们营造出舒适感,充满情趣、和谐舒适的生存环境得益于对色彩的运用与设计。环境设计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但指建筑设计还包括规划设计以及雕塑、壁画等的设计,其中建筑设计是环境设计的主角。无论是..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形态上的应用   形态,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对国家和民族的审美意识进行表达,在艺术造型中通过几何以及有机的对符号的线条和色彩等等进行处理,加上一定特殊的含义,来表达一定的地域文化。   1、色彩。在不同的地..

环境艺术的色彩需求

  环境艺术被称为是“会说话的眼睛”,它直接体现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活品味。通过关注人的需要,环境艺术可以调节人的心理,安慰人的精神。特定的环境引导着人们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艺术设计的意义

女中音的形成和歌唱艺术的发展

  (一)19 世纪女中音的发展   19 世纪女中音的确立,是以历史性地涌现出一批新型女中音歌唱家为前提的。她们以高超的声乐技艺与高度文化修养、卓越的表演能力,展示了女中音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女中音形成时期的主要..

想象是琵琶表演艺术不可缺少的途径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而且也能够对未感知的事物产生联想。演奏者在音乐创造活动中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但是,所有的想象最终都必须..

影视艺术中的声音和画面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音和画面关系主要有三种,首先是声画合一,又可叫做“声画同步”或“写实声”。声画合一是声画蒙太奇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在影视作品中被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声画合一”,是指画面中的形象和它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