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在嘉庆年间就形成了一旦一丑演唱的形式,到清同治时期,花鼓戏就形成了三小戏,并且演出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当然由于这些都是属于生活的小戏,所以简单朴实,同时剧目也非常少。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缓慢发展阶段。由于过去唱戏的艺人普遍社会地位低下,受到歧视,因此这个阶段的花鼓戏始终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才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主要原因就在于花鼓戏为了生存发展,都是利用当地唱大戏的机会来演唱花鼓戏,从而迎合了大部分观众的喜爱,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大戏和小戏相互配合,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也给小戏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成熟带来了更佳的时机,进而促进了花鼓戏的发展。
(二)飞速发展阶段。从嘉庆初年到道光年间,花鼓戏无论在组织上还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已经成熟,赢得了大批观众。能够促使花鼓戏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在于川东梁山调的加入。正是由于川东梁山调所具有的胖筒筒伴奏乐器,使得花鼓戏也有了主奏音乐。同时随着湖南花鼓戏剧目的丰富,从原来对简单生活的描述转向了故事性更强的民间题材,使得花鼓戏能够在锣鼓经与伴奏曲牌方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剧目,当然也越来越接近于大戏剧种。
(三)湖南花鼓戏的最终形成。在二十世纪初以前,花鼓戏都被严禁进城演出。因此,能否进城就成为花鼓戏能否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志。为了能够进城取得合法地位并赢得更多的城市观众,花鼓戏在艺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表演以及服饰都向大戏靠拢,剧目与音乐也逐步向大戏发展。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湖南花鼓戏才真正日渐完善,并形成了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剧种。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