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史料考证,安代雏形的形成时期大约为明末清初,随着清朝政府的政教合一以及对藏传喇嘛教的引入,佛教变得比较发达,寺庙林立,僧侣众多。清朝中期,各地闯关东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加之中原文化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风格独特蒙古族安代文化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库伦旗全面开展了安代舞的发掘、整理工作。1958年,安代民间老艺人额尔敦巴拉在北京表演安代,引起轰动,随后内蒙古库伦旗被命名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和喀左蒙古族自治县都是蒙古族聚居的地区,但由于地处中原汉族地区长期接触汉族文化,流传下来的蒙古族舞蹈很少,只有《查玛》和《安代》。1984年阜新市文化馆为了拯救古老的安代艺术在佛寺乡举办了两期安代培训班,挖掘、整理恢复安代艺术的有关情况。传统安代有“博”③主持仪式,歌手和擅长安代舞的男人舞蹈,病人跟随,众人围观,高潮时以“啊哈嗬”等衬词呼喊助威,并逐渐由伴歌发展到顿足伴舞,以此抒发劳动之余的欢快情感。后来,参加安代演唱的人多了,唱词、曲调也丰富起来,出现对歌、争场的活泼气氛时,有的舞者竟踏破鞋底,扯坏了袍襟,甚至小喇嘛也偷偷脱下教装参加演唱。在每年的秋收季节,人们能从傍晚跳到天亮。连续七天,甚至二十一天,最长达四十九天。舞者数目不定,最少十几个人,多达几百个人。安代舞的动作,舒缓和节奏融为一体,跳到高潮时使人们的朝气大发,有死尔复活般的魅力。在安代舞的发展过程中蒙古族人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来宝、祝赞词,发展成舞与歌,舞蹈与说唱有机的结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并逐步形成了几十种曲目。
现如今安代舞已演变成蒙古族全民健身舞,成为了一个具有地区普遍性的文化现象。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