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派青衣艺术特点

  1927年时,由北京市《顺天时报》组织举办的京剧旦角最佳表演艺术奖选拔活动,早在宣传时期就受到了京剧各派演艺人员以及戏迷的关注,经过选拔,当时程砚秋与梅兰芳、荀慧生以及尚小云四位京剧旦角成功当选,并有“四大名旦”的誉称流传至今。在这四位旦角中,程砚秋与梅兰芳二人多演绎青衣角色,但是二人的京剧唱腔、唱法以及艺术表演形式上有着十分鲜明的差异,后来经过二位的不断努力以及创造,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自此,京剧青衣两大流派“程派”与“梅派”正式成型。

  京剧青衣程派唱法特点最为突出,得益于程砚秋先生先天优势与后天的努力。这些年来也不乏出现一些想要模仿程砚秋的人,但是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程砚秋独特的发声方法,只是单纯地去模仿。因此,对程派京剧的继承不是单纯地模仿程砚秋的唱腔,应该在程式唱腔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领会程派京剧的精髓。

  (一)气息特点。京剧中的青衣一般都是温婉端庄、贤良淑德的女子形象,言行举止优雅大方,所以在唱的时候一般都是托着丹田运气,用力点在小腹位置,并不是我们常人所用的胸腔。程派在气息方面的特点是呼气吸气的力度较大,因此在唱腔方面抑扬顿挫比较明显。

  (二)发声特点。青衣的发声一般都是真假音混唱。在演唱时为了更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女子的特点,青衣在舞台演唱中都是用假音为主,真音为辅的方法发声。程砚秋所代表的程派在发声上同样也是采用这种真假音混唱的办法,在转换技巧上也十分纯熟,非常自然,并且做到了统一优美的地步。然而程砚秋先生在发声上并没有单纯地去追求甜美圆润,而是将自己的优势融进发声方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声特点,练就成独特的“脑后音”发声方法,既达到了青衣的普遍要求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在演唱上变化自如。

  (三)语言特点。就京剧唱腔的语言特点来说,其更加注重字的表达,原则为“以字行腔”,程派青衣的表演严格遵循了这一原则。但是在遵循这一原则的基础上,程砚秋也适当地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自己独到的见解做出一些小的创新。程派的表演抑扬顿挫很明显,因此程砚秋先生觉得在遵循“以字行腔”原则的基础上不要因为旋律(下接第57页)

  而影响字音的表达,不要刻意因为字音对唱腔的旋律有所影响。另外,程派京剧在字尾的收音上也略有特点,收音的力度比较大。

  (四)共鸣特点。人体的共鸣部位有胸腔、鼻腔、头腔等。程派青衣在演唱时共鸣体用得较多的是头腔和口咽腔。我们了解到不同的共鸣体对发声有不同的作用,对高低音的影响也不同。而京剧青衣的唱腔时而宛转悠扬时而高亢嘹亮时而又浑厚低沉,因此京剧青衣演唱时用口咽腔比较多。口咽腔共鸣对高音与低音都有影响。这样在演唱时就能灵活地对高低音进行转换,进而产生共鸣。

  (五)表演特点。程派京剧的表演特点也是由程砚秋先生经过多年打磨形成的。程先生在表演上沉稳大气,每一处表演都能做到真实而又优美,能够把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恰到好处。程砚秋先生在表演上十分看重剧本的内容,为了能够达到最好的表演水平,程先生在剧本上也下过苦功夫,自编自演,反复揣摩,力求做到精致而又有意义。

为您推荐

青衣的形体表演艺术

  青衣的形体表演艺术一般追求“头正身正为正”,但是在实际表演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青衣演员的头部动作由内心思想支配,不能随意晃动,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动,而是应该根据剧情的需要和演员的理解在最恰当的做出最准..

青衣的演唱表演艺术

  青衣在戏曲表演中高度重视唱功,所以在一般社会大众眼中青衣在整个戏曲表演中一直在演唱,也就是说只要唱功过关,青衣角色就可以判定为演绎成功。但是在内行人眼中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演员要想担当青衣这一角色,必须要具..

豫剧青衣的舞台表现及实例分析

  豫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青衣一角虽以唱功为主,但仅有唱是不够的。要想征服观众,还必须有细腻丰富的舞台表现。既要会唱,还要能演。优秀的青衣演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四功五法”,即以唱功为主体,以做功为载体,念功..

豫剧青衣的角色塑造

豫剧青衣的唱腔及代表人物

  豫剧唱腔以韵味醇美、行腔酣畅、吐字清晰、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着称。青衣的唱腔讲究清丽、柔美、圆润,这样的唱腔特点不仅令人回味无穷,而且还有助于塑造一些哀怨、坚贞、缠绵的人物形象。豫剧演唱以旦角为主,在四..

生态艺术在当代的发展

  生态艺术的发展已经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一种追求了,生态艺术观在如今的社会,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无论是人们的健康、生活、文化、教育、饮食、经济、政治、环境等方面,所渗透的生态的持续发展越来越..

程派青衣艺术特点

  1927年时,由北京市《顺天时报》组织举办的京剧旦角最佳表演艺术奖选拔活动,早在宣传时期就受到了京剧各派演艺人员以及戏迷的关注,经过选拔,当时程砚秋与梅兰芳、荀慧生以及尚小云四位京剧旦角成功当选,并有“四大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