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晚期僧人写经书法

  开元以后进入盛中唐,唐人对二王 “心摩手追”,通过总结创新,他们形成了严谨雄健、温文儒雅的风格。至盛唐时期, 各体书法结体饱满方正, 势壮韵圆, 强调骨力和雄壮之气势,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理论体系。

  安史之乱以后,唐由盛转衰, 书家―改前代规范, 追求率意稚拙。这一时期出现了数量可观的行草书写经,如《小品般若波罗密经卷一》、《妙法莲华经卷第七自二十五品至二十八品》等作品。

  这一时期经卷的书写多为行草书,追溯其师法方向,最为典型的是狂草书风。而狂草书风的兴起最引人注目的是释怀素,他生于开元盛世,自幼出家为僧,为玄奘三藏法师的门人。诵经坐禅之余颇好笔翰,尤善草书。“其书,初学欧阳询,曾得以‘五?体’着名的吏部侍郎韦陟赏识。其后,师从金吾兵曹邬彤学草书。”[3]早年便有草书驰名乡里。

  陆羽《怀素别传》云:“学欧阳询书,世莫能辩。”[4]

  李白《草书歌行》:“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5]

  他上承盛唐张旭的豪迈气概,不满意初、盛唐的拘谨法度,使得书法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他用近乎叛逆的方法和不同凡俗的艺术气势为晚唐刮起的狂僧草书开了先河。作为佛门弟子,神通“自性是佛”的禅理,且嗜酒成性,是个不拘佛规的醉僧。

  陆羽《僧怀素传》:“于是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6]可见,他作书是适兴而发的。后来他的书风也影响了晚唐一大批狂草僧人书家如:高闲,亚栖,梦龟等。

为您推荐

唐代僧人写经书法

  在印刷术没有发明前,佛本写经只能靠手工缮写流传,因此弘扬佛法,离不开写经与抄经。一些书家在临池研修过程中也多涉足佛教,他们或借佛参悟书道,或以此静心养性,从而来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艺。   《隋书》卷三十五《经籍..

唐中晚期僧人写经书法

  开元以后进入盛中唐,唐人对二王 “心摩手追”,通过总结创新,他们形成了严谨雄健、温文儒雅的风格。至盛唐时期, 各体书法结体饱满方正, 势壮韵圆, 强调骨力和雄壮之气势,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理论体系。   安史之乱以后..

商晚期鱼形玉饰②

  商代晚期鱼形玉饰,长4.7厘米,厚0.3厘米。   淡绿色,半透明,浮雕。扁平弧形,两面刻纹相同。圆目张口,背、腹部用细斜线刻出鳍,尾分两歧。身略弯作游水状。头、尾处共有小孔三个。制作简单古朴,是商周时期盛行的佩戴装饰..

商晚期玉簇②

春秋晚期龙首纹璧②

  这件春秋晚期龙首纹璧,外直径6.3厘米,厚0.65厘米。玉呈黄绿色,质地温润呈半透明状,褐色沁斑点。扁圆形,孔内壁和外缘经过修磨,十分圆整,内外边并饰弦纹,器身正反面以隐起手法雕琢等距的四龙首纹。龙首纹以各种形状的蟠虺..

商晚期玉鸟②

  商代晚期玉鸟,长5.1厘米,厚0.35厘米。   白色,有褐斑,半透明,浮雕。鸟呈栖息状,尖嘴,圆目,头顶有冠,身较肥,长尾上翘,爪弯曲。胸部有一圆孔,孔旁刻两道弧线,可穿系佩戴。此件琢刻精细,巧妙地把褐斑用在冠、爪和尾上,使五鸟更..

春秋晚期玉璜②

  收藏,古已有之。自殷周以来,古人对玉器有着特殊的偏好,赋予它多种美誉和社会内涵,并奉为完美的化身、高贵与坚贞的代表,进而把崇玉、佩玉看作是体现一个人具有社会性伦理道德和高尚品德的标志。因此,玉器不但成为历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