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言在《红楼梦》中的表现形式

  《红楼梦》多以诗词的形式来预示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即诗谶。小说中最大的一个谶是在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时,看到了金陵十二钗图册和判词,以及“红楼梦曲”,大篇幅的谶词中暗藏了贾府中主要女性的悲剧结局以及这个大家族分崩离析的兆示。类似整部《红楼梦》的结构框架,只是表达得十分含蓄,需要读者从后面的情节中去细品。

  另外小篇幅的诗谶散落在各个回目之中,随意穿插。如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元妃从宫中差人送出一个灯谜来,猜着后大家再制一个送进去。迎春写的是“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宝钗写的是“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说的实际上是各自的性格和归宿,迎春遇上“中山狼”后,便离黄泉之路不远,灯谜中隐喻了她一生的遭际;宝钗则是夫妻分离后孤独守寡,日日煎熬。贾政看了之后心里隐有不安:“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详之物为戏耶?”①这一回的回目是“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将几个姑娘的命数暗藏在灯谜之中,安排十分巧妙。另外在第七十回也有类似的情节,姐妹们写咏絮词,探春写的是“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暗含探春远嫁的命运,跟第五回中的判词相呼应。黛玉写的是“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是黛玉早逝的征兆,且可能死于春日,风流婉转也都将随风而逝。

  曹雪芹以谶言的手法和诗词隐语的特点,使每个人物口中或笔下的咏物诗词既是个人遭际的抒发,寄托了身世的慨叹,又隐含着对自己的命运前途的预感。从而与人物刻画结合得贴切自然,成为人物性格描写的一个点睛之处。第七十九回宝黛修改《芙蓉女儿诔》引出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的谶语。这里明是诔晴雯,暗则是诔黛玉,为黛玉作谶,也是为宝黛爱情的落空作谶。小说中黛玉听后“忡然变色”便是一种暗示。而此前许多相关她命运的谶言,多是出自她自己之口,如《葬花辞》《秋窗风雨夕》,是黛玉伤春悲秋的心情表述,也是作者在哀叹黛玉命运的暗示;再如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黛玉对出“冷月葬诗魂”的谶句,埋葬的“诗魂”将来便是自己。以人物自身说出将来遭遇的祸事,如第七回送宫花,惜春戏说要出家当尼姑,花没处戴,预示了她将终身在青灯古佛旁,与花开无缘。

  《红楼梦》中的谶除了主要以诗词的形式出现,也有少量图谶,即以图画配上含有诗词隐语式的文字来预测人物的命运,如十二钗的判词均配有图。也有单独以图作谶的,如宝钗的金锁上的图案。谶应在《红楼梦》中构成一个系统的结构,从内部推动情节的发展,对结局进行暗示和隐喻,以预言出现,以应验结尾。另一方面,亦是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对世人的劝诫、警示和点化。

为您推荐

谶言对《红楼梦》主题的渗透

  在小说的开篇,作者即点明:“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校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③在繁华终将成空的人生中,最令人念念不忘的是那群闺阁女子,最令人悲悼的是她们悲剧的命运。“生于末世..

设计文化中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

  设计文化中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其内涵是一较为宽泛的概念,艺术设计表现目的在于将设计概念与设计思想完整的展示给目标群体。设计文化中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是多元化的,设计师既可以用手绘的方式在纸上描绘出二维画面..

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创意思维的表现形式分析

  1、追求自然之美   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机会受到大量的知识冲击,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渴望能够和自然接触,希望能够享受自然所带来的一些快乐,这些都对于新时期的环境艺术设计提出了..

生态挡土墙的艺术处理及表现形式

《王屋山的女人》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以情感人,以情化人   豫剧现代戏的创作源泉来自于现实生活。它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是比较贴近现实的生活化表演。因此豫剧现代戏在表演程式上没有传统戏那样大幅度的、夸张的动作。表演更加简单,这就..

架上绘画是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新兴媒体艺术的兴起拓宽了艺术的表现形式,无论是架上绘画还是摄影、电影、互联网艺术,都只是艺术的具体表现手段,它们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在现在这样一个及其多元化的时代,每一个艺术的表现手段都有其无法替代的独特..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②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第一部  书名: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一部   图书编号:1872142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定价:28.0   ISBN:750601841   作者:刘心武   出版日期:2005-08-01   版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