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根源
首先,当下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创作的文化自信不足,缺乏文化自信的艺术建构必然是没有自己文化根基的,如何在文化差异中彰显各自的文化魅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地域文化特色没有得到弘扬,突兀的公共艺术割裂的城市传统文化血脉,造成城市公共艺术文化整体性的缺失。因此,公共艺术的文化功能没有得到完善,对于整体的规划无序、不足,各个城市更是没有自己的公共艺术特色。其次,对地域文化的准备和认识不够,各地域的文化元素经过历史的积淀广博而深厚,表现语言形式丰富、内容广泛、涉及面宽,对公共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地域文化研究还是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公众的宣传和普及上存在很大差距,缺乏足够的文化环境,造成了公众对深厚的地域文化望而却步,给人以神秘、晦涩、费解的感觉。同时,对地域文化中一些典型性视觉形象存在误读,古老的传统文化往往形成了现代人无法感知的精神内涵,其阴郁、神秘、诡异的外表下,常常隐含着古人庄重的精神诉求,会造成今天人们的误读,这些都局限和阻碍了地域文化在现代公共艺术创作中价值的发挥。 (二)经济根源
与我国传统造物的艺术融入不同的是,在商业利益的寄居下,公共艺术设施形态的艺术性淡化,文化因子的地域性丧失,影响了人们视觉美的需求和情感共鸣。商业的利益驱使将公共艺术的规划与布置繁杂无序,改变公共艺术设施的艺术和文化功能,也改变人们欣赏和珍视公共艺术设施的保护意识。公共艺术在文化迷失的同时,处在一种无足轻重的处境中。公共艺术家不能完全进行自由的公共传播与交流,无法体现公共艺术品的人文精神。再者,娱乐消费对文化思想的消解,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在时尚消费思潮的影响下试图加强其与受众的互动性,使大众主动地接受、欣赏作品,一改人们对公共艺术的麻木屈从的状态。但时尚大众传媒以其信息化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在强化了公共性的同时,其娱乐化倾向也逐步侵蚀和消解着公共艺术的文化诉求。构建了全新价值和审美标准,在借鉴中,外来文化元素的根源性探寻湮灭在时尚潮流的喧嚣中,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度发掘和思考,一味追逐时尚的步伐,迎合大众低层次需求。
(三)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源
许多学者认为,文化本身和政治没有直接的关系,一旦文化成为政治的手段,就与文化失去了关联。长期以来,由于特定时代的历史需要,往往公共艺术自觉或不自觉地与社会政治进行着简单化联接,其地域文化的价值表现自然就会被忽略和搁置。对于文化的核心价值的重视不够,必然造成以人为本的公共性和地域性的构建规划的不足。虽然政府职能部门以及投资商都逐步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上表现出日益上升的热情,但远远没有达到城市发展的文化需要,没有上升到法规层面上。与此同时,城市公共群体的主体文化需求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政府职能层面、企业、团体和个体的意愿。城市公众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感官体验基本上处于被动的状态,在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意识、艺术形式上,决定权在于领导层和专家,忽略了主体民众的视觉审美和文化观念,造成我国公共艺术创作的平面化、无场化和小众化的一系列问题。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