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课包括以文学作品作为主要内容的各类课程,比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鉴赏、大学语文等,也包括以介绍文史知识、文艺理论等内容为主的相关学科,如古代文化常识、美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这些课程一方面普及文学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它们更是“人学”的重要载体。文学课在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文学课如何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起作用呢? (一)文学是文化知识的主要内容之一,学好文学课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又与人文素质直接相关。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一般来说,三者是呈现一个正向关系。想要提高文化素养,就要多学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是文化和知识的总称。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世界文化知识,各个学科的知识,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等。文学是文化的沉淀,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当时当地文化的精华。它所包含的文化内容非常宽广。通过对文学课的学习,可以学到很多文化知识,从而提高文化素养,提高人文素质,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二)文学课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艺术类专业课的有益补充
语文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在中小学是得到公认的,在高校里却被边缘化。很多人认为在中小学阶段我已经能认字了,并有了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大学就不必学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高校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各个专业的书籍大多都是用中文写作的,艺术类专业的教材也同样是用中文撰写的。对教材的理解需要一定的语文功底,要想学好专业课,有很好的文学功底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特别是需要对文字具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力的专业,如音乐专业和主持播音专业的学生。一个学音乐的学生,如果对所唱的歌曲的歌词不能理解,就没有办法声情并茂地演唱;一个学播音主持的学生,如果对自己所播读的稿件理解不准确、不精深,就不可能读得准确动人。
(三)文学课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考量,“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首先,必须要具有“说”的语言技能。语文课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其中“说”的内容又与“听、读、写”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多开文学课,上好文学课,在文学课上加强“说”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良方。其次,能“说”的基础是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而这些也需要文学来进行积累和培养。
(四)文学课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对社会的理解能力,对自然的感触能力,是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这些都需要相对应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21世纪的中国,无论是在物质文明建设上还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创新的问题。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人文氛围,以此培养人的感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文学课能够很好地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开设文学课,学好文学课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字、对自然和对社会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文学课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
艺术类学生特别是像钦州学院这样的二本院校的艺术类学生总是给人一种肤浅的印象,其根源就是缺乏思想内涵和深度。很多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巧就行,殊不知任何艺术都不可能仅仅靠技巧就能达到高超的境界,只有同时具备深厚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专业技能,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而提高思想内涵没有什么捷径。“腹有诗书气自华”,多开文学课,多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在文学的海洋里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
(六)文学课能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能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人
我国的文学大师巴金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我为什么需要文学?我用它来改变我的环境,改变我的精神。我五十几年的文学生活可以说明,我不曾玩弄人生,不曾装饰人生,也不曾美化人生,我是在作品中生活,在作品中奋斗。”(《我为什么写作》)可见,文学可以改善一个人的精神家园,使其不至于贫乏,它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生存质量。
人类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没有精神,不能没有灵魂。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要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知道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中的人。高等教育作为实施整个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础,它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人,而不仅仅是培养一个有专业技能的人。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决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包含了广阔的社会知识,它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愉人,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读者在对照之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一个正常的人应该是如何来生活的。它能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从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懂得爱的、身心和谐的社会人。
(七)文学课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文学的作用
文学课的性质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那么,如何给文学课定位呢?以《大学语文》课为例。着名文艺理论家徐中玉在其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的序言中说道:
我们“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重心,仍必须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我认为,这门课程应以本国为主,重视吸收我国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也要选些现当代国内外名家的文学精品。这些作品能够体现高尚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和社会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这门课不能成为一门单纯的思想观念课,而应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文学课。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综合素质将得以提高。这必定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产生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理性智慧的启迪,而更多的是对感性经验、真情实感的生动形象的体悟,因而是有血有肉、深入心灵的综合性整体效应,其促成人格素质建构的潜在能量,是一味杂乱铺张外国情况和抽象理论所不能代替的。与此同时,也自然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本国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达到较高水准,便于学好别的学科[2]。
同时,他也指出:“不能要求上了一个学期大学语文,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语言表达、写作能力、人文素养、道德情操,都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语文的实际定位应该是通识教育,它对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全国制高校通用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同时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其出版前言中说道:“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2]可见,在艺术类院校中,文学课应该作为通识课存在,它是国家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学好文学课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专业课的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内外兼修的、高尚的、和谐的人。它既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作用,还能对人的精神的、内在的、灵魂的东西进行塑造,这就是文学课看似无用的却超越功利的精神价值。因此,在艺术类专业中积极开设文学类课程,提高文学课的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