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是对声乐作品“再创作”的过程, 这种“无形的时间艺术”同创作者――歌唱者的艺术观乃至世界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杰出的歌唱者往往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声乐艺术或音乐领域, 往往都有其它艺术领域的涉猎、 感悟和修练。如流行歌星周杰伦钢琴和舞蹈都很了得, 京剧演员出身的屠洪纲、 花鼓戏演员出身的李谷一的演唱都深得戏剧的精髓。
很多与声乐貌似相距甚远的其它艺术形式, 就其本质来看, 也与声乐有着不解之缘。比如音乐与建筑从来就有“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和“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样的经典论述。音乐是在时间中展开空间, 建筑则是在空间中展开时间。两者之间的结构, 存在不少相似的美学法则。
音乐, 尤其是声乐, 与文学、 诗歌从来就是紧密联系的, 如我国古代歌、 舞、 乐三位一体的同构关系。音乐在释意与表达方面常常与文学有许多共性与联系。如歌剧作为西方主要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 是一种文学与音乐的“形神合一体”, 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与席勒的《欢乐颂》的关系则是这种“形神合一体”的经典之作。绘画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艺术形式, 音乐在其表达效果方面, 对于欣赏者来说更容易与绘画联系起来。音乐体裁中的交响音画、 交响素描等形式显然是受绘画创作的影响, 如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三首交响素描、 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的交响音画等, 都用优美动听的旋律、 生动形象的音乐语言使人通过听觉建立起“视觉”上的享受。从艺术的哲学本质而言, 各种艺术形式往往存在艺术规律明显的相似性、 互通性和可比拟性[7]。善于从姊妹艺术中汲取艺术养分, 是一个有成就的声乐家艺术修炼的重要内容。 拓展知识领域, 提高文学和艺术综合素质, 对于提升歌唱者的艺术综合能力至关重要。如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此曲创造性地运用美声唱法, 运用浑厚宽广的音色音域, 并融入中国昆曲、 古曲的民族元素, 曲调雄浑壮阔、 波澜起伏, 颇为感人。可惜的是, “词的旨意是一位看破红尘的白发隐者在渔樵之余, 对三国兴亡的 ‘是非成败’发出‘转头空’的感叹, 他在‘笑谈中’流露的是一种消极的情绪, 这怎么能与三国人物积极进取的英雄气概协调呢? 而且, 曲调是那么雄浑壮丽, 与歌词相配, 形同水火, 岂能交融?”[8]傅如一教授对这首主题曲的上述批评也从相反一面有力地说明, 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修养对曲作者、 对歌手是何等的重要。
学习声乐的人, 不但要多听歌唱家的演唱, 琢磨他们的歌唱发声方法, 观察他们的艺术表现, 还要多看舞蹈、 戏剧表演, 听器乐演奏, 参观画展及各种艺术展览。其它形式的艺术作品, 也是艺术家们根据生活而创造的成果, 其中不乏有对生活中各种经验的, 描述和体验。善于向其它姐妹艺术学习, 一来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 二来可以观察其他艺术家们是如何体验生活描述生活, 并从中得到启迪和感染, 从而进一步加强自己对音乐语言和歌词文学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HT4H]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