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剧,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不可避免带来乡村风俗的改变。文化生态的改变反映在艺术接受环节上,影响更为直接。从受众构成来看,侯马皮影的受众多属农村居民。皮影最初产生于农耕文明发达的黄河流域,参与者多为农民。艺人大多都有丰富的农村经验,在舞台上他们的身份是表演者,在生活中是农民。正是由于双重身份,艺人有了更多与观众深入交流的机会,这样一来,文化交流的信息渠道更加通畅,因此使得创作时间大大缩短。所以在这样反复磨合的“创作――接受――再创作”机制下,皮影艺术一代代更新改进,“造就了三晋大地优秀的戏曲文化和民俗文化,赢得了山西历代百姓的青睐”,符合农村群众审美情趣的作品最终定型,并流传至今。
但是,随着文化土壤的破坏、审美趣味的转变、传播手段的升级,传统的双向对话机制早已被打破,在互联网普及以及娱乐产业迅速发展的当下,?魍骋帐醯氖苤谝辉俦恍律?媒介所掠夺。
一方面,乡村文化语境已经不复往日面容。当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扎根城市后,他们的生活环境已不再是乡村旷野,文化心理上也必然随之改变,婚礼、满月礼、葬礼以一种适应城市现代生活的样式重新被定义,与之相应的如皮影、戏剧等民俗要进行适应性改变。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传承影响更加深远的是传承的危机。当更多的农业人口选择扎根城市,其下一代的生活环境已经与从农村“走出去”的父辈截然不同,下一代人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接受有一种先天的隔阂。因此,失去观众的传统艺术如果不能找到新的沟通契机,必然会走向困境,而“只有注重从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的文化追求,才能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除此之外,皮影的困境来自于艺人们的选择。在侯马地区,大多数专职艺人都出身社会底层,收入微薄。在市场的冲击下,艺人们仅靠皮影的收入很难维持生活。所以,大批的侯马艺人或转入更受欢迎的“碗碗腔”剧团,或另谋他业改换营生,艺人的流失对已非常脆弱的侯马皮影传承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