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踏云纹白陶圆斗赏析
虎踏云纹白陶圆斗制作于清代宣统元年(1909),作者不详,待考;陶斗直径8.0厘米,器型正面呈拱圆状,斗身圆润饱满,白色胎体,经无釉磨光,细腻如玉,叩之有金石之声;斗面图案内容为“虎踏云纹图案”。虎文化在中国渊远流长,虎是中国的传统图腾和象征之一,更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个典型形象。中国古代就有“虎将”、“虎臣”的称谓。虎是古代兵符中的图案,被称为“虎符”。虎的形象在我国民间广泛应用。《风俗通义》中述:“虎,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在《易经?革》中也述:“大人虎变”。在《史记?五帝本纪》则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列子?黄帝》中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虎为前驱,以雕、鹰、鸢为旗帜。”的描述。在虎踏云纹白陶圆斗中对虎形象的表现,作者采用了单线白描的形式作了写实勾勒,图案中的虎刻画细致生动,虎头正对观者,一对虎眼圆睁,虎纹和虎毛均采用点状虚线绘制,虎口微闭,虎须外张,特别是虎后腿部的卷状曲线表现,把老虎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一表现形式与我国民间刺绣虎和剪纸虎的形态极具相似,把虎作为装饰赋予了陶斗祈福避灾吉祥美满的民俗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