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博吾(1900―1996年),原名陶文,字博吾,别署白湖散人,江西彭泽人。早在7岁时,就熟读唐诗、四书等着述,临写颜真卿、柳公权诸帖。10岁通音律,15岁能与老先生诗社唱和,这些深厚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无疑为他后来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仅从书法的角度看,早年遍临百家,中年依然深扎传统的土壤,正如他在隶书七言联中说:“春风快读兰亭序,秋雨闲临宝子碑。”后在吴昌硕、黄宾虹等大师的引领下,直溯石鼓文,形成他以石鼓文集联、散氏盘铭文集联为代表的大篆书风。着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看了陶博吾的书法后说:“在生动、随意、趣味、变化方面比吴缶老略高一筹。”45岁以前陶博吾便完成了三卷本的《小篆研究》,《石鼓文集联》九十八联和《散氏盘铭文》八十余联,这在当时的书法界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陶博吾的书法,真草隶篆四书皆精,犹以大篆、行书成就最为突出。其篆书师吴昌硕,宗法《石鼓文》和《散氏盘》,一生不辍,然陶博吾能师其心而蹈袭其辙迹,得古人之心,将吴昌硕苍郁古厚的篆法推向了写意的极端境地。他打破石鼓文原来的匀称古雅,一变为奇崛峭拔,其笔之起止藏露,纵横开合,俱于不经意间来,篆意隶用,痛快淋漓,稚朴率意;不以高古胜,却以酣畅胜。为了书写节奏和气势的表现需要,他的篆书,有的地方改变了习惯的书写笔顺,有一些半包围的结构作了很大的屈伸消长的调整,一变而为排叠的结构了,这一点颇合乎先秦文字经潦草化而解散篆书的发展演进规律。更有甚者,他没有拘泥于六书,在某些偏旁的笔势衔接上以意为之,改变了原来篆法的连接方式,因此带来了二分新鲜而生动的空间感觉。这种种变化都是冒天下大不韪的叛逆行为,他不怕冬烘乡愿之辈的诟病,胆敢独造。这种胆略,正是一个真正的大艺术家不可或缺的。如果说他早期学习吴昌硕或者说透过吴昌硕学习古篆,还明显有着与古为徒、意与古会的努力,那么他的晚年,或者他最终的目标就成了把石鼓文作为一种凭借。通过这一凭借,来完成他的艺术人格的修炼:天真、倔强、生拙、深厚、朴野……这是他为人的品格,也是他的艺术风格。
陶博吾的行书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也同样创造出了一种独特风格。如果说他的篆书"以心结字"、"以笔驭笔"是贯彻了行草书的风神情致和节奏变化,那么他的行书则是用深厚的篆书修养来强其骨的。他的行书骨法用笔、真力弥漫,于清爽峻朗中得一"辣"字,这是死守帖学或碑学一路者费尽气力而不能办到的。陶先生的行书有很大的容量,可以在草书与楷书之间自由挥洒。他比较少有纯然的草书,也比较少有纯然的楷书,因为这两种书体都有一定的成规和戒律,有悖于他的写意精神。可以说他的行书最能体现出他心绪的变化,从容平和之时他的行书便邻于楷,写得老成持重;激越不安之时,他的行书便近于草,写得真率烂漫、烟云满纸。前一种法度较严谨,但时有诙谐幽默的笔情墨趣杂于字里行间;后一种则往往是随意所至,如奔浪激石,笔所未到气已吞。在章法的气氛上,这一类行草更能体现出他的高妙。在迅疾的挥运之时,他的书写既周流无碍、一派天机,又能在纸面空间上造就出他那奇崛而平实的独特形态,对此我们不能不叹服陶先生对艺术形式的敏感以及他深厚的美学修养。
在墨法上,陶博吾先生的书法也是十分独到的。在黄宾虹的弟子中,如果公推林散之为淡墨圣手的话,那么陶博吾则可谓用浓墨而造其极的天才。淡墨尚可寓巧,所谓水晕墨彰;浓墨则必守其拙,实实在在,不能假借。陶博吾先生的书法线质遒劲圆厚,中间一缕墨线倍浓,黑中透亮如小儿目睛,这是十分难得的古法。陶先生于此着力既深,成就亦大,出古而弥新。其实就墨法而言,陶先生也绝不是不懂淡墨的,他的题画诗时常用淡墨写就,以求与画面的和谐统一,与画同品感觉似更富天籁。但他独立的书法作品就少有淡墨者。于此可知陶先生的藏巧用拙,有所不为,其高超的艺术成就不能不为人所叹服。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