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小花苗族源及服饰特征

  (一)水城小花苗族源

  具历史文献记载,苗族之称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初期被称之为“九黎”,四千多年前被称为三苗,战国时期被称为“荆楚蛮”,秦汉两宋时又被称为“盘瓠蛮”,唐宋之后始称“苗”。

  由于战争、政治、经济等原因,苗族历经过大范围、长时期的迁徙,总的趋势大致是由中原而南、由长江下游向西而迁徙。传说为了区分各个分支,制作了不同风格的服饰,每一分支不得相同,祖辈传下去,形成了现在苗族服饰形象。现今贵州地区的苗族,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各个地区的服饰差异极大。《贵州通志?前事志》中记载贵州一省苗族的名称达八十多种。在这些泛称中,又按各地服饰的不同和生活方式的差别,将纯属苗族这一共同体的成员,又划分为“大花苗”、“小花苗”、“白苗”、“黑苗”、“红苗”‘歪梳苗”、“长角苗”等等。“小花苗”的称呼就是这种历史上俗称的遗存。苗族服饰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传统,是通过本身的系统象征符号和意义结合起来并使意义符号化的。

  本文以水城地区小花苗服饰为案例分析服饰纹样,解读纹样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

  (二)水城小花苗服饰特征

  小花苗这一支大多分布在贵州的水城、威宁、纳雍等20多个乡镇内。水城小花苗的头饰与别的苗族支系有很大的不同,将大堆大堆的黑色毛线缠于头部是梭嘎苗族的特点,俗称“戴角”,成年妇女都要戴角,水城小花苗虽然也是用毛线绞成一大股缠在头顶,但这是未婚女孩专用,并且毛线是用鲜艳的红、黄、黑色开司米毛线,已婚的则直接把头发在头顶挽螺旋髻,有的还在头上别一把红梳子。上衣是花背,下着中长百褶裙,并染做多截形式,未婚少女一般到膝盖左右,以白色和蜡染为主,已婚妇女比未婚者长出约一尺长的一截,长出的部分多以蜡染或红、黄等布料为主,如此显着的特征,站在远处就可以清楚的区分出已婚和未婚人士。南开乡小花苗称“花背”为“坎肩”、“长江黄河”,汉称“花褡褡”,此物是他们这一支的显着特点,由两块长约七尺、宽约一尺二寸的白布对着缝合,样式是对襟长衫无领无袖,两肩领背均为繁复的花纹,大多用红、黄、黑三种丝线织成,黄色为主色调,红色镶边,黑色勾线。用色十分大胆、夸张,挑花、蜡染、编织、镶嵌等技法混合使用,平铺为一个将衣服制作的从头饰到花背到百褶裙都充分张扬着小花苗族独特的个性。小花苗服饰用色十分大胆,不忌讳中原黄色使用的规定,没有明显的阶级等级观念,花背用色黄红黑相间,裙子蓝黑白并用,服饰喜庆鲜艳,每逢节日,男女老少集体盛装出行,参加各种节日活动。

  由于水城小花苗服饰本身图案多样,历史渊源深远,又有“披在身上的史书”之称,研究小花苗服饰既有助于了解苗族迁徙的梗概,也印证了以服饰而定俗称的说法。

为您推荐

研究小花苗图案的方法

  研究小花苗服饰图案不外乎两种方法:“(1)询问使用图案的人群,或者当人们已经无法了解图案意义的时候,寻找书写证据;(2)在没有口头或书面传统时,就要采用归纳和解释性研究。”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图案,都是经过一系列的变化..

水城小花苗族源及服饰特征

  (一)水城小花苗族源   具历史文献记载,苗族之称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初期被称之为“九黎”,四千多年前被称为三苗,战国时期被称为“荆楚蛮”,秦汉两宋时又被称为“盘瓠蛮”,唐宋之后始称“苗”。   由于战争、政治、..

中国戏曲服饰的介绍

  在中国戏曲服饰中,服饰称“行头”,是从属于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戏曲服饰,是从生活中加工提炼而成的艺术化服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历史生活服饰又并非历史生活服饰。中国戏曲服饰凭借服饰的艺术..

戏曲服饰的艺术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