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在《闲情偶寄?科诨第五》中提到:“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8](P62)戏曲被文人视为与诗词这些雅文化对立的俗文学,所以戏曲的创作不可能一味的文绉绉,在雅中穿插俗,才能够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打朝戏”中插科打诨并不是很多,却起到了人物自我剥露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连贯剧情的作用。
皮黄《骂阎》演秀才胡迪因岳飞父子被秦桧所害,怒而骂东岳之事。作品利用三人捐助银的一小段,便把老道的财迷形象刻画出来。
(丑白)院哥请小姐上缘箔。
(卒白)小姐上绿箔。
(旦白)助银十两。
(丑白)哪里去领?
(旦白)明日到府上去领。
(丑白)丫环姐请来登箔。
(占白)我助四两。
(丑白)四两银子。
(占白)哦,做丫环人哪有银子?
(丑白)是什么?
(占白)上香油四两。
(丑白)我是道家,要香油何用?
(占白)照上菩萨也是好的。
(丑白)也罢,就是香油四两。院哥请登缘箔。
(卒白)我作院子的人有什么助得?(占白)他有十捆。
(卒白)也罢,我助一捆
(丑白)想是一捆钱。
(卒白)一捆稻草。
(丑白)稻草要它何用?
(卒白)开开铺也是好的。
(丑白)也罢,就是一捆柴草。(《清车王府藏曲本?骂阎》)
语言简短,但是精炼,不同于君王作为帝王说话简炼,这一小段对话却是文字简短,语气急切,显现老道爱财的性格。同时也把小丫环机智和调侃精神表现出来,于简短处显智慧。且这一小段中用了两个半句话“我助四两”和“我助一捆”,句子简短,语意未尽,后边半句就被老道拦腰截住,适时插科,自曝本性。王骥?先生曾指出:“大略曲冷不闹场处,得净、丑间插一科,可博人哄堂,亦是戏剧眼目。”[9](P141)作者所用笔墨并不多,只是三个人,三种不同的捐助,老道的一种反应――钱,把老道的财迷本性显露出来。而小丫环在老道插科打诨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一笔,调侃了老道。捐给道家香油用来照菩萨,小丫环在这一句简短的话语中完全把自己聪明机智的本性暴露出来,同时调侃老道爱财。简短的插科打诨,使剧情快速发展,人物语言你追我赶,丝毫没有思考的余地,让老道自己不知不觉中剥露自己的本性。后来胡迪醒来后气愤之余把供果洒在地上,老道唱到:“打破玻璃油坏我的衣。你赔我的。”[10](P412)时时不忘揭露自己的本性,而这就在短短的两句中表现出来。
“打朝戏”通过特定环境下,特定的人物的宾白,表现着人物特定的性格,无论是生动活泼的口语还是简炼的话语,亦或是有些错位的词语的运用,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去了解人物形象。例如,《骂殿》中,贺后不仅仅是一位身居后宫的妇人,更是一位勇敢富有斗争精神的“巾帼”。人们也能够看到这些语言同情节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插科打诨通过有趣的语言,使得我们能够在简短的打诨中领略人物自我暴露出来的个性。
(本文为喜剧艺术视阈下的花部“打朝戏”探究课题的结题论文。本课题由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
注释:
①《清车王府藏曲本》是继安阳甲骨、敦煌文书之后的又一重大发
现,其中汇集了道光、咸丰至光绪年间北京地区戏曲演出的主要文本,能够真实地反映清中后期花部戏曲的面貌。本文所涉及的花部戏曲主要取自此书。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