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分为宫殿和民居,而宫殿又居于更为重要地位。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就布局可分为前朝和后廷两部分。前朝,是皇帝举行登基大典,召见群臣与外国使节,接受百官的场所,是皇权的标志。所以,这一部分要显示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严和权势。宫殿建筑被这种设计思想所指导,所以古人把设计重点放在这一部分,运用建筑本身的巨大院落空间,创造出了强烈浓厚的威武、严肃的气氛。在此,我们以我国历史上几个时期为例,进一步的说明。
隋唐以来的宫殿,都是仿周礼的手法,将前期分为大朝、日朝、常朝三部分,沿着宫城的中轴线,层层推进为整个宫殿建筑群的中心。
明清阶段,皇宫的紫禁城规模已远远能与汉唐鼎盛时期的巨大宫殿同日而语,明的三大朝已演变为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台基上。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同样可以感受到帝王宫殿所特有的那种威严、壮丽的艺术氛围。在这座南北长达九百六十米的宫殿中,从午门到乾清门的前朝三大殿,竟占了长达六百米的范围。同时,为烘托这一高潮,特别设置了由大清门经千步廊、天安门、端门到午门的长达一千三百米的变化丰富的空间序列,这种手法,正是通过古代宫殿建筑特有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雄伟、壮观。
由于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们居住的房屋样式和风格也迥然不同。在我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北京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是我国民居的典型代表。在四合院中,它分为前、后两院,中门位于两院之间。前院是作为门房、客房、客厅,后院非请莫入。规模形式的华美,是全宅醒目之处。座北朝南的房间为正房供家族中长辈居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长幼尊卑的观念,东西两侧的配房才是晚辈的居住地及其它用途,座标点成为个体在群体当中最具象的标记。堂的左边为长辈居室,厢房为晚辈居室。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遵循着“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的原则。如此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得北京四合院以其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和空间组成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从群体到单体,由造型到色彩,从室内铺设到装饰摆设都被赋予了秩序感,既人们所说的“礼者,天地之序也。”这种强烈的儒家体制思想,既包括了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又构成了封建社会建设等级秩序。而这种蕴涵着社会、伦理、宗教的秩序美,又极大的延伸了建筑美的深度和广度,使建筑更丰富、壮观。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地方主义风格中,中国元素体现的也是儒家思想,当今社会中不少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设计以体现儒家思想观念为特色,如按照群体的组织关系布局,而非西方的单体的巨大的体量感的建筑。色彩、材料的使用等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