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碧海蓝天》和《地下铁》开启了吕克贝松的艺术生涯
1985年的《碧海蓝天》和1988年的《地下铁》是两部纯艺术类气息的电影,
为贝松在国内和国际都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具有光明的文艺片导演前途。但是这位被称为“鬼才”“法国的斯皮尔伯格”,曾在法国被看成是最优潜力的文艺片的新锐导演却另辟蹊径,不按套路出牌,开始了商业片的生涯。
(二)吕克贝松电影发展趋势:商业电影中的艺术片
导致吕克?贝松被大多数法国电影评论家看作“众叛亲离”“向好莱坞投降”的反面典型的影片正是1997年的《第五元素》。虽然这部影片在世界范围排名第三,在全球收益2,65亿美元,但是众口铄金,这样一部受影迷爱戴,创造票房神话,带来巨大收益的作品却恰恰使贝松众叛亲离。吕克?贝松是否真如电影评论家所说是背弃了法兰西民族的电影精髓,而转向了好莱坞的反叛导演?事实上,并不是如此。贝松的电影一直有着法兰西民族独特的浪漫情怀。在法国杂志《首映》创刊300期时,贝松谈到:“人们总是希望我继续发挥我的才干,因为我喜欢创新,喜欢另辟新径……如果让我走老路,我宁肯不干。”是的,贝松就是这样,他历来喜欢和意见相左的人合作,喜欢创新,喜欢另辟蹊径。所以贝松在法国这样一个充满艺术细胞的国土上开始了商业片的走势。但是其所拍摄的商业片是在自己文艺片的基础进行创新,不断的将文艺气息融入商业片之中。
《尼基塔》与《这个杀手不太冷》使克?贝松的影片成功的由艺术影片向商业影片过度。可谓是其过度的里程碑。
《尼基塔》这部作品讲诉了,个子小小的杀人犯尼基塔如何屈服于国家政府,从而被改造为国家职业杀手的故事。在经过了长达数年的欺负跆拳道教官、把老鼠当礼物送给知识分子同事、在房间的墙壁上进行朋克艺术创作、与上司打斗等等成长经历后,Nikita开始了自己的特工生涯。从影片主题上来看:影片虽然讲诉的是一个女杀手的故事,但是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却没有商业片那种大场面、大手笔以及经典好莱坞大片个人英雄主义的变现手法。影片的主角是一位看起来瘦瘦的弱弱的小女生,但却有着超强的爆发力与隐忍力,这种差异性对比在一般特工商业片中很难找到。《尼基塔》的结局也充满着文艺气息,结局的摇摆不定也正是他们的魅力所在,边缘人本来就有无限种可能。Nikita能不能成功的隐姓埋名嫁做人妇,或者她与组织彻底决裂鱼死网破,又或者她继续踉踉跄跄走在杀手的路上,不必去追究。这正是吕克贝松作为法国人的体现,法国人即使拍商业片,都会文艺一把。
《这个杀手不太冷》主要诉说了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与杀手莱昂之间的感情故事。这部影片浪漫至极,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虽然其作为一部商业片,但其蕴含的人文气息与对感情的细腻处理至今仍是世界各国电影学子们难以忘怀的经典之作。影片获得了当年凯撒最佳影片奖,吕克贝松荣获最佳导演奖。影片中莱昂身边的那株绿色植物和“记住永远不要杀妇女和孩子”等精彩对白令人难忘。单凭那株绿色的植物,就不是好莱坞的编剧所想不到的。
《第五元素》所表现的是一场更为壮观的、具有宇宙视野的人类拯救行动。虽然看起来是一部商业大片,但主题仍旧离不开贝松式电影思路,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爱,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了,影片中人类由于长期缺失爱,已经迷失了自我,迷失了自我拯救的道路。影片结尾颇具反讽意味。人类早已遗弃了他的神性――爱。人类需要爱,不过因为它是一种可以应急的元素而已。《第五元素》虽然为吕克贝松赢的了国际声誉,但是在国内却不被很多导演认同,认为此片商业化因素过于明显,完全“好莱坞”风格。但是《第五元素》仍旧是贝松的自我发展之路的一个里程碑,爱,是这部影片突出的因素与元素。其无论从主题以及某些镜头上仍然没有完全的好莱坞风格化,而是将自己的独特艺术气质融入到商业片中。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