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区域为夹在两个宿舍楼中间的狭长空间,在上下课以及早中晚吃饭的时候,人流的密度很高,人们穿行于这个狭长的空间。但笔者发现即使人流很拥挤,中间植物结合铺装的区域依旧很开敞。如果不是目的性想要进入这个空间休息,大部分人都不会随意进入这个空间。这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第四层级的最佳体现,是一种尊重需求,对空间的尊重也是对空间内的使用者的尊重。
第二个区域由于两边宿舍楼的入口的原因分为了两个部分,一个为长近十五米的银杏树围合区域,一个是5米左右的银杏围合区域。这些银杏树的枝下高都是很高的,约为6米左右,棵与棵之间的间距为4米左右,说明该区域的林下空间很通透。除了长度,无论是植物种类还是铺装类型还是坐凳种类连个区域都是一样的。基于这样的情况,笔者发现这时区域长度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心理。短的区域常常会被大家作为停车位使用,而长的区域,大家就会自觉的将其视为休憩空间,休憩的人们即使与周边行人只是一树之隔,也互不影响。
查阅了很多行相关资料后,发现这一现象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构以及格式塔心理学中同构现象的一种表现。将植物围合的虚拟空间通过精神的附加同构成“一间房子”。
3.1原因1――“屋顶”
人类自古便会因身处室外而感到恐惧,无论在室外是田野、海洋、还是都市的街道,都能潜伏着不可知的危机,因为室外总是充满这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处于人的心理需要,人大都希望有一个围合的空间,如果是一个加盖的空间那将会是更好的。这时,人才会有一种安全感。这里体现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第二个层级,安全需求。当景观满足使用者的安全需求之后,才会引发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等。
3.2原因2――“墙与窗”
环境心理家将空间所传达的信息分为“高承载”空间和“低承载”空间。高承载空间,空间是经常变动的、复杂拥挤的、高密度、陌生的。低承载空间,空间是安静简单或比较熟悉的环境心理家一致认为过于刺激的空间会导致使用者的困惑、沮丧,但他们其实也发现过于稳定的空间也有消极的一面,就如同牢房往往使犯人心智活动黯然。这如同需求层级理论重的第三个层级:社交层级。当人失去了归属感,那么行为也会随之变得消极。
3.3原因3――“门(入口)”
“进入”本身这种行为,便会使得“入口”这个空间充满焦虑与不安所以,当树阵形成了一个空间感,并且这个空间有人在使用,根据人们的心理,就算是没有门,在入口处,依然不会轻易的进入,并且人都是有领域感的,同时也是尊重需求的一种体现。
在这个景观的设计中,基于尊重需求,植物景观应体现宜人性。[4]优点就在于:在以疏密有致的植物景观围合形成具有交往、休憩功能的安静休息空间时,设计者注重植物的质地颜色、适当的尺度把握、使用者的心理把控、景观材料的准确把握位置的恰当选择。丰富的植物空间类型可给人不同视觉和心理上的感受,很好的满足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的结构,使整个空间能够可持续的发展和使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