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艺术传入中国至今,始终在遵循着“因地制宜”的发展特征。这些年里,我国的音乐事业和小提琴队伍都在不断发展壮大,像马思聪、李自立、杨宝智、赵惟俭、何占豪等大批的优秀小提琴作曲家和教育家,不断致力于创作出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小提琴作品,这些作品也都以鲜明的民族风格贴近中国人民的生活,赢得了群众们的喜爱。
但是走民族化道路之前,我们必须首要思考,民族化的小提琴文化到底是为谁服务,找到未来小提琴民族化的方向和目标。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乐器、任何艺术形式都是要诞生于生活,服务于大众,并且要因地制宜,通过自身的变化和改进更大范围服务于不同地区的受众群体,小提琴同样如此。也就是说,我们要使小提琴这件源于西方的舶来品乐器能够更好地被中国人接受,服务大众,就必须要考虑群众的审美要求,要让它适应我国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达到喜闻乐见的程度。
民族的审美需要本民族的创作群体正确选择创作的道路,从而促进创作事业的繁荣,同时也推动我国演奏艺术的发展。在小提琴演奏民族化的探索当中,作曲家应创作出更加丰富、更加多元、更加新颖的、能够反映我国民族特色文化的作品。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文化?O其丰富,通过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风格迥异的作品,让小提琴文化进一步被大众所接受是每一个从艺者的责任,我们都应该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理解中国作品,为我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