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船小好掉头”。艺术院校校医院规模不大,在编人员较少,涉及人员利益不多,客观上改革阻力不大;而且艺术院校校医院还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要正确因势利导,促进艺术院校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很重要。
1.明确艺术院校校医院的定位,为校医院的改革发展提供目标。
根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的规定,相关法律法规对高校校医院都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因为艺术院校小而全,定位不好,就容易被边缘化,所以在改革中必须准确艺术院校校医院的定位。
校医院是依附于学校,是半公共服务产品,有保障、经营、服务、管理、育人等多种功能,是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病、保护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方面的重要机构。它承担着国家的职责, 为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服务, 对学生生活环境进行监督、对学生的膳食进行指导, 社会公众要求它做好广大教职工、学生的各种常见病的防治工作。所以校医院的改革既不能走完全市场化的路,也不能走传统的大包大揽的计划经济的路。在改革发展中,既要努力把校医院建设成“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现代化的综合性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也要发展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深化校医院的保障、经营、服务、管理、育人等功能。
艺术院校在当地一般都有比较响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些艺术院校校医院在声带研究、嗓音治疗、保健按摩都是很有特色的,有些在当地还很有名气,要利用这些优势项目借用学校的影响力在改革中将其转化为社会效益,提高校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学校的声誉。校医院的改革除了在医疗保障体系上下工夫,其实更应该在卫生监督管理、疾病防控、健康知识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想对策,让校医院的功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2.进行必要的体制改革,增强医院自身的“造血”功能,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艺术院校校医院的体制改革应该遵循高校后勤改革和国家对医疗卫生的改革要求,在打破“铁饭碗”“大锅饭”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化的管理、指导,加强人、财、物的流动,提高医院的“造血”功能,提高医护人员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艺术院校校医院的体制改革首先要在人事、管理制度上改革,要建立人才引进制度和辞退制度,要建立完善奖惩办法,要做到人尽其才;管理上要科学、规范、有序,物资设备资源要充分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宣传推广要跟上形势,特色科室要在周边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扩大病源群体和服务范围。
其次经营模式要创新,搞出特色找出亮点,提高医院的“造血”功能。要利用艺术院校校医院在原有的经验,建设特色的科室;在经营上可以采取校企合作、合营、托管等多种模式,利用学校、社会等有利资源,拓宽服务范围和区域;在运作管理中,要开源节流,降低运行成本,获取最大效益。只有提高医院的“造血”功能,才能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保持校医院的正常运转。[3]
再次要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积极性。如果校医院的水平低,服务保障能力差,那么师生的医患关系矛盾就突出,医院的生存发展都会成问题。对医护人员要送出去培训,对优秀专家要多请进来交流,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培训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护人员的水平和道德素养。建立完善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和地位,让医护人员能力、工作态度等与职位、职称、待遇挂钩,养成主动学习、积极工作、杜绝推诿和懈怠的工作态度,提升校医院的名望。
3.借力社会资源,整合公共资源,做好风险管控,构建现代化的医疗保障体系。
根据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高校校医院在不断完善医疗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也不断改革和完善,民营医院、社区服务医院如雨后春笋一样在蓬勃发展,这给艺术院校校医院的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
艺术院校校医院虽然在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做为医院的架构是存在的,而且水、电、气、场地等是免费使用,加上艺术院校的背景和名气,对外很有影响力。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盈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文件,从政策上为校医院的改革提供了依据和保障。艺术院校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深入校医院的改革,借力社会资源,促进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提高校医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样既可以解决学校的人力、财力负担,又可以为师生提供优质、廉价、便捷的服务,还可以解决周边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借力社会资源,就是要利用社会资源的优势来对校医院进行改革和新的建设,既要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把校医院建设成为具有医疗、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等职能的符合学校特点的公益性校医院,又要按照《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把校医院建设成为一个面向社会服务的综合性的社区服务医院。学校在借力社会资源的时候,应该优先选择资本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管理水平高、制度灵活,愿意为学校提供公共事业服务的企业或者医院合作。要利用社会资源的雄厚资本来加大校医院的基础设施设备投入,引进高水平的人才;要利用社会资源的技术优势和人员力量来提高医疗、保健技术水平;要利用社会资源的管理优势和灵活制度来提高校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把校医院的优势尽可能转化为社会效益。
校医院是半公共事业产品,也属于公共资源的一部分。现在各地方都在大力推进社区医疗服务发展,校医院应借改革发展的东风,好好利用地方政府推进社区医疗服务的政策,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把周边的社区医疗服务纳入校医院的服务范畴。只有这样校医院的医疗设施设备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医护人员的技能得到充分发挥,校医院的资源才不会浪费;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附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也为当地政府解决了重新修建社区医院的各种麻烦,还可以争取地方政府的对社区医院的补助,解决校医院资金难的问题,从而实现多赢的局面。
当然引进社会资源、整合公共资源后,校医院性质和地位就有一定的变化。首先人事制度、管理制度、经营理念都有很大变化,校医院的人不一定全部是学校的人,在指挥、监督上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功能和服务范围扩大,校医院不仅仅为高校师生服务,她同时还应该承担部分社会功能,学校在对校医院的管控上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在改革中学校一定要做好对校医院风险管控,明确合作双方的责权利,加强对校医院的领导、监督,选择适合学校校医院改革发展的模式,更新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和管理体系,在保持校医院的原有功能外,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为高校师生和周边群众的身心健康服务做好保障。
总之,艺术院校校医院的改革必须立足在服务学校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和公共资源,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拓宽服务范围和区域,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建立完善与国家医疗卫生改革同步的高校医疗体系,使艺术院校校医院能得到持续、健康、良性的发展,同时为学校的医疗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周边社区医疗卫生保障做好基础工作,最终目的是稳定教学秩序、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 全面推进高校的素质教育。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