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艺术院校校医院目前的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就政策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从业人员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1.艺术院校校医院建设发展所依据的法律规定少。
艺术院校校医院的建设发展主要依据1990年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1998年《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以上法规虽然明确了高等院校校医院的主要职责,但是没有明确校医院的隶属关系、科室设置、人员配置、设施设备、药品管理、经营范围、管理模式、资金保障等,所以学校对校医院的投入和管理都很随意。随着高校教育的深化改革,师生规模扩大,教育体制创新,城乡医疗改革变化,针对高校医疗、卫生、保健的法规没有增加和变化,很多艺术院校校医院对自己的生存发展都感到担忧。
2.社会对艺术院校校医院的认可度不高。
因为高校比较封闭,社会上人很少来校医院看病拿药,所以对高校的校医院认知很少。不少人认为艺术院校的校医院就是一个简单的打针、拿药、包扎的地方,为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很少。基于以上看法,所以地方政府在考虑建设社区医院的时候,很少想到和高校校医院的合作,更没有想到加大对校医院的投入改造。
3.艺术院校对校医院的建设发展重视不够。
因为艺术院校总体经费少,所以对校医院的投入保障也比较少,加上艺术院校师生少、病源少、校医院“造血”功能不足,基本上年年亏损,所以艺术院校校医院在办公场地、设施设备、人员配置、经费保障等方面都十分紧张。
不少艺术院校以办公用房和教学用房紧张为由,就给校医院一间房,上面挂上校医院或者卫生所的牌子,让医生办公、看病、打针、拿药、存药等都集中在同一个地方。设施设备就是一张床、一套简易医疗箱和几十种常规药品,除了简单的包扎基本不能做任何应急处理。
4.艺术院校校医院的从业人员学习、工作缺乏积极性。
艺术院校校医院本来小,管理岗位少,从业人员有技术要求,所以轮岗机会很少,导致他们职位上不去。他们想提高职称,可校医院临床机会不多、经验不足,所以评高级职称也很难。更多的人认为艺术院校校医院从事的就是打针、拿药、简单的包扎,不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学得再多,在校医院都发挥不出优势,他们现在的理论和经验足够应付。很多医护人员认为在社会上,他们的同学朋友都是受人尊重的白衣天使,而他们在学校就是可有可无的医务人员,感觉被学校师生边缘化了。基于各种心理,他们认为在校医院工作是“升官无门、发财无望、地位低下”,所以他们对学习工作缺少激情和热爱。 5.管理体制呆板固化,缺乏创新。
校医院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其职责不仅仅限于普通的医疗、打针、拿药、包扎,而且还应该包括学校的卫生管理、学生的健康教育以及学校的计划生育管理等。在不少艺术院校的校医院,管理体制简单、固化,缺乏创新意识,很多管理成为一种模式,形同虚设。比如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做一两期宣传栏了事,没有采取引进专业的人士来举办讲座,也不走出去宣讲,很多师生都不知道校医院有那么多功能和职责。在校医院的经营管理上,还是采取“大锅饭”的模式,干多干少一个样,反正亏损都有学校补贴,不想创收节流,缺少生机活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