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校医院在长期的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监督管理等经验,并依托艺术院校的特点建立了部分特色医疗保健优势。但是由于高校办学相对封闭,社会对高校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关注比较少;加上艺术院校本来人少、地小、经费少、服务群体具有局限性等特点,这些导致艺术院校校医院在硬件、软件、经费、人才等诸多方面都处于尴尬境地。
1.场地受限,办公条件比较差,不少艺术院校校医院的基本医疗用房不能保障,“两间房、几张床、几个医护人员”就是艺术院校校医院的真实写照。
2.医疗设备陈旧而且量少,常规的X光机、B超、血液分析等设备都没有,很多艺术院校就简单的体检都需要借助其他医院来完成。
3.医护人员少,能力普遍不高。由于学校病种少,服务对象少,加上编制和收入等原因,艺术院校很少聘请到高水平的医生。
4.药品单一,管理混乱。由于艺术院校师生少,病源少,经费紧张,为降低运行成本,校医院进的药品量少,使用率不高,对药品的管控不严。
5.功能运用不足,预防、保健、教育等功能缺位。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校医院应该承担“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职责。由于艺术院校校医院的人手少,经费不足,所以没有足够人手和财力来保障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的落实,很多艺术院校校医院就只起到了部分“打针、拿药、输液”的作用。
6.管理体系僵化,医疗保障能力差,“造血”功能不足。受传统体制影响,校医院的人、财、物管理基本沿用着原有的制度,校医院没有自己独立的人事权、财权,管理体制死板,无论经营好坏,医护人员的收入固定,所以大家工作积极性不高,也不想办法为校医院开源节流,导致校医院的“造血”功能越来越差,年年亏损,很多校医院成了学校的负担。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