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材的艺术风格。益阳花鼓戏的取材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民间故事。花鼓戏的内容是对民间故事的展现和述说,将民间故事通过加工和处理,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融入到花鼓戏表演中。二是普通人物形象。益阳花鼓中主要以喜剧人物为主,例如神仙姐姐、三伢子及小干妹等,虽然都是平凡的人,但是通过表演,展现出了不平凡的特点,人们能够透过人物看到自己。这些人特点较为鲜明,并且蕴含各种舞蹈动作,运用表演的形式,展现出了花鼓戏的艺术风格。[1]
(二)语言的艺术风格。益阳花鼓戏自身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运用了大量的方言,给人们带来亲切感,是当地文化的集中体现。益阳花鼓戏的语言由六种形态构成,主要包括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首先,舞台用语的地域性。例如,普通词汇中的“很甜”,在益阳花鼓表演中说成“沁甜滴”,语言方面产生的差异,是经过长期发展产生的。其次,构词法的地域性。在益阳话中,通常是在构词后面加一个“的”,例如,“喷香的”代表很香的意思。
(三)唱腔的艺术风格。花鼓戏的唱腔来源于民歌结构,所涉及的曲调较多,主要包括民歌小调、打锣腔、川调等,音乐结构以稍快和轻松活泼为主,用唢呐、锣鼓和二胡进行伴奏。首先,唱腔设计独特。主要是运用曲调连缀形式,音乐具有轻松活泼等特点,节奏变化多样。通过板式之间的不断变化和曲牌之间的连缀,完成了节奏的复杂多变,展现出旋律的轻松。其次,结构具有本土性。益阳花鼓主要是描述益阳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取材均来自于生活,采用宫商角徽羽,商音具有辅助式作用,徽能够实现色彩性的变音。不同地区的唱腔艺术风格存在着很多差异,唱腔呈现出跳进式特点。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