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戏剧中,为了表现不同类型的人物都采用不同的嗓音。具体来讲就是通过造型、表演、声腔念白来表现故事人物,让观众能够明白演员所扮演的是底层人物还是上层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丑角用的是本嗓,不过在内行腔、念白方面又做了一些特别的规定。汉剧《张三赶妻》中,人物张三的唱腔就极具代表性,其声腔采用长腔、短句、大跳跃、多反复,这样的唱腔与行当类型更贴切。为了区别于其他行当,丑行的声腔也有特点,若其他行当唱西皮时,丑行则需唱反西皮。反西皮就是与正西皮相反,典型特征是落句向上行腔,以形成鲜明的反差。为达到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丑行的念白特点是时快时慢,忽高忽低,有时甚至还会怪叫。
黄梅戏丑角行当与其他剧种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声腔、念白方面。黄梅戏是“以腔报字”型的声腔剧种,即声腔的格律程序都是固定好的,唱?~时按旋律固有格式唱出来即可。[3]黄梅戏丑行极少有以念白为主的戏。一般采用自然形态的语言作为舞台念白,在念白方式与声音方面也无特殊的程式与技巧。这正是黄梅戏长期停留在农村,缺少发展造成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更推崇自然表演的方式,黄梅戏丑行表演质朴自然、贴近生活的声腔与念白反而成为一种特色。
建国后黄梅戏得到了较快发展,很多艺术家也尝试对丑行的声腔旋律、声音进行改进。在一些剧目中采用翻高腔、行腔短促或拖长、加花腔等方式加以改良,但并未获得明显的喜剧效果。倒是一些新创作的剧目采用传统的“依字行腔”的方法,生动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并按照所唱字调走向设计声腔,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总之,丑行所扮演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的各色小人物,通过动作、声腔、念白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也常常博得观众一笑。黄梅戏要发展,不能只倾向于唯美主义,必须重视丑行的发展,突显戏剧本身的平民化、乡土化特征。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