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当少。男行当的正派人物都属于小生行当,包括官衣生、褶子生、带口面的老生。除此之外的角色均归为小丑行当,即丑角。黄梅戏的剧目题材多为爱情戏,后来也拓宽到表现社会生活的其他题材,如宫廷剧目。尽管行当明显增多,但丑角依然是重要的行当之一。
(二)与其他剧种的丑角反映的主体不同。黄梅戏是在地方民歌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剧种,因此,剧中的人物主要是城市市民与农民。这些小人物社会地位低下,决定了他们只能穿茶衣,因此,茶衣丑是黄梅戏的主体。随着后期黄梅戏的发展,褶子丑、官衣丑等丑角也加入其中,不过,茶衣丑依然是其主体行当,其它丑行作为它的副类。[2]
(三)丑行内涵不够清晰。黄梅戏行当分类少,因此,各个行当所涵盖的范围较宽,这造成了它的分类不够鲜明。一些角色可能是丑角行当,也可能是小生行当。比如,《打猪草》中的金小毛、《夫妻观灯》中的王小六等人物形象,若根据人物表演时的滑稽动作来看,应归为丑行,若根据人物年龄来看,则应归为小生行当。在黄梅戏中,小和尚化净面装,剃光头。这是根据人物的年龄、性格以及身份进行的造型改造,使其更具有生活化。这类人物也不易判断到底属于小生还是丑角。
为您推荐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黄梅戏之所以能够在解放后获得快速的发展与繁荣,除了其自身特有的动人魅力外,更离不开现代科技的联姻与支持。上个世纪60年代《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黄梅戏电影的摄制,80年代拍摄的..
首先,与其它剧种相比较,黄梅戏的唱片化、磁带化、广播化、影视化等各种形式的音视频化的起步早,种类多,“据统计,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播放戏曲节目六十三次,其中黄梅戏不少于三次,平均一个月就要播放一次《天仙配》的..
作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一的中国戏曲,本就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门类,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兴盛,可以为中国戏曲提供一个新的综合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中国传统戏曲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可以为中..
(一)行当少。男行当的正派人物都属于小生行当,包括官衣生、褶子生、带口面的老生。除此之外的角色均归为小丑行当,即丑角。黄梅戏的剧目题材多为爱情戏,后来也拓宽到表现社会生活的其他题材,如宫廷剧目。尽管行当明显增..
在传统戏剧中,为了表现不同类型的人物都采用不同的嗓音。具体来讲就是通过造型、表演、声腔念白来表现故事人物,让观众能够明白演员所扮演的是底层人物还是上层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丑角用的是本嗓,不过在内行腔、念..
想要表达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特性,就必须通过“唱”来进行。但是一般的人是无法将其艺术行为表达出来的,因为他们缺少了其中的特殊文化内涵,只有在这个特殊的文化内涵基础上,才可以将其充分地表达出来。所以,必须了解其..